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为领三毛钱红包入群听课,被诱导购买数千元不靠谱保健品
免费养生课,当心是陷阱
  为了领取三毛钱的红包入群上课,结果花费上千元购买各种无用的保健品……前不久,一些面向老人的养生直播课频频出现在各个平台。这些课程以免费获取健康知识、答题赢红包等为噱头,吸引老人入群,然后再用各种“疗效”,推销护理用品,甚至是普通食品,致使不少老人上当受骗。
  【现象】
  老爸老妈沉迷养生课为买保健品一掷千金

  “我爸妈简直被‘绑架’了,每天捧着手机看养生直播课,比追剧还上瘾。”最近,市民谢女士发现,父母痴迷“上课”,像小学生一样,不仅边听课边做笔记,还较着劲比赛谁刷的课多,乐此不疲。
  起初,谢女士以为老人只是学习养生知识,未加干涉。然而,没过多久,家里便堆满了各种快递来的保健品——黄瓜籽粉、黑麦片、叶黄素。“前前后后花了得有上千元。”谢女士算了一笔账。
  在社交平台上,类似谢女士家的情况不在少数,儿女们吐槽的都是父母听养生课后陷入购物的疯狂:“我爸买了9000多元的藏药、国药,一听就疑点重重”……
  那么,这些养生课是如何进入老人视野的?“最开始就是为了领几毛钱的红包。”根据多位儿女的介绍,有的老人是在刷短视频时偶然看到广告加入的,有的老人则是被朋友拉进各种养生直播群。
  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养生课”“养生”“中医养生”等关键词,会跳出一些标注“免费领取养生课”或“点击咨询治疗方法”的账号。记者点击其中一个链接后,页面立即弹出企业微信客服的二维码,扫码识别后便直接跳转到微信对话框,客服在询问年龄、姓名等个人信息后,便一对一定向发送视频链接。
  “同学您好,我是您的健康指导师。”记者刚添加微信,客服就发来一长串信息,称健康讲座栏目将于次日开班,以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内容主要是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讲解及调理方案,看完课程就能领取红包。
  【探访】
  入群上课答题领红包潜移默化推销保健品

  从“薅羊毛”变成被“割韭菜”,养生课是如何让老人自掏腰包购买产品的?记者近期进入了几个微信群一探究竟。
  在一个名为“传承健康”的微信群里,记者发现,起初,每天看完视频、答对题后都能领到三毛钱红包,老人们乐此不疲地在群里打卡。但是,课程进行到一个多月时,红包领取页面开始提示延迟到账,直至某一天,答对题也领不到红包了。但是,群主仍不时在群里发送产品信息,有时还直接号召群友抢订,记者看到不少老人在群里发送订货信息。
  另一个微信群里的情况也如出一辙。当课程进行到一个月时,老人们不仅领不到红包,而且连课程视频也看不了。当大家在群里抱怨时,群主直接回复:“光想着赚钱,不消费有什么用?不消费怎么看视频?”
  如何消费?授课内容里藏着弯弯绕。记者进入的健康讲座栏目里,最初几天,自称老师的主播的确分享的都是养生知识,但一个星期后,主播开始在课程中渗透,先是提到某些物质可以调理高血脂,随后便展示出一套“五件血管长寿宝”产品,巧合的是,产品名字中的纳豆、红曲米、地龙蛋白等都在此前的课程中被提及。课后,客服又单独私信发送了产品的视频简介宣扬功效。
  另一个养身课堂上,一个自称国医文化传承人的主播,一边传授养生知识,一边推销“先天龙火贴”和“后天雷火贴”,称其为“药源”“高端国药”,能解决心肌炎、冠心病的后遗症。“不仅可以消除症状,还可以控制病情,解决各种风湿骨病……分分钟就能感受到药物在循经走窜,透皮吸收。”推销产品的同时,他还不忘渲染产品的紧俏和抢手,“昨天一天时间,80万盒的‘药源’只剩下不到8万盒,大家不要错过机会。”
  【查证】
  普通食品冒充保健品官网查不到备案信息

  记者调查发现,养身课堂上宣称能治病的产品绝大多数不是药品,而是普通食品甚至护理用品。
  按照规定,只有获得国药准字批准文号的药品,才可以生产、销售和使用。但是,记者对养生直播平台推销的几款产品进行检索发现,这些产品都没有标注国药准字批准文号。
  以“先天龙火贴”和“后天雷火贴”为例,其产品包装上没有“国药准字”,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上也查询不到产品信息。记者仔细辨认发现,包装盒背面注意事项最后一条写着“本品为热敷护理用品,不能代替药品和医疗器械”。由于老人在直播购物时往往难以获取完整信息,无法仔细而全面地查看产品成分、说明书等,使得老人片面相信产品的疗效。
  另一个主播销售的“五件血管长寿宝”,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无法查到相关信息,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也没有查到保健食品备案号。仔细查验包装,其实只是压片糖果、固体饮等普通食品。
  也有少数主播在课上售卖的是有国药准字批准文号的药品,但价格比正规渠道贵出不少。“老爸在课上买了两盒绞股蓝总苷胶囊,花了快2000元。”李女士告诉记者,这类药品在普通药店每盒价格不到百元,但经过主播的推荐,价格虚高数十倍。
  【呼吁】
  养生课堂“躲猫猫”私域直播需要严管

  记者注意到,这些养生直播课属于私域直播,往往先在公共领域平台上引流,然后让用户点击跳转进入个人或组织搭建的聊天群、直播平台等,更具隐蔽性。不少机构都会先索要老人的电话信息,定向为老人开放视频权限。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机构对年轻人都十分警惕,在转发视频链接时,有的页面显示“请联系会员归属群管审核”,有的页面提示“你未加入官方正规微信群”。有些客服还会直接打电话,以确认学员的年龄。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分析,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三品一械”)广告内容应当严格按照审查通过的内容发布,未经审查不得发布。这些都是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的重点监管内容。为了规避监管,一些机构和主播就以免费养生课为名,将老人引入私域直播,因为私域直播隐蔽性更强,监管的难度更大。
  “建议有关监管部门对这类直播带货行为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规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效果。”陈音江建议,进一步明确主播在直播间宣传推荐“三品一械”及相关食品内容的法律属性,细化有关违法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同时,应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形成监管合力。
  对于观看养生直播的老人,陈音江提醒,不要轻信主播的产品功效宣传和承诺保证,要根据自身实际需要理性消费,确实存在某些疾病的患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断治疗。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