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合肥香花墩:古城历史的见证
疑为包拯后人读书地,承载丰富文化内涵
  近日,合肥包河公园在进行升级改造时发现了疑似合肥古城墙遗留物,这一发现引发了广泛关注。据读者童先生介绍,清朝时庐州城有“铁打”之称,环城马路即是以前的古城墙,承载着古庐州的历史印记。
  此外,公园内的古地名“香花墩”作为合肥包公祠的永久驻地,不仅与包拯、包公祠紧密相关,还引发了人们对其是否为包拯幼年读书之地的猜测,同时也承载了合肥古城丰富的历史记忆。
  并非包公幼年读书地
  千年包公形象深入人心。香花墩,这一与包公文化紧密相连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合肥古城历史与文化内涵。为深入了解合肥老地名“香花墩”的历史传承,2月12日中午,记者专访了已退休的合肥市图书馆馆长凌波。
  凌波介绍道:“香花墩这一名称源于合肥城南的一个壕沟上的土墩,当时壕沟中莲花盛开,香气扑鼻,而香花墩作为包公祠的所在地,见证了合肥古城的历史变迁。”
  针对“香花墩是包拯幼年读书的地方”这一说法,凌波指出:“这并不准确。香花墩实际上是包公去世后,宋朝皇帝赐给他的土地。不过,在明弘治年间,太守宋克明曾命包公二十四世孙大章在包公书院读书。”他进一步解释:“所以说‘包公在此读书’,应该是指包拯的后人而非包拯本人在此读过书。”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江淮文化遗产和历史地理学者张靖华也对此进行了说明:“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明代中期知府将河中小洲上的佛寺拆除,建成了包公书院,这是一所公共学校,最初是选拔合肥的优秀学生在此读书,相当于合肥府学中的‘加强班’。虽然其中也有包氏族人,但并非以包氏为主。为了鼓励学生效法乡贤,学校取名为‘包公书院’。”张靖华还补充道:“香花墩是包河公园中的一个景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河公园被称为人民公园,后来才改名为包河公园。”
  专为香花墩修“志”
  作为合肥古城的老地名,“香花墩”这一名称的起源时间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张靖华分析,目前文献中似以万历《合肥县志》为最早提及香花墩的名称,其中城图明确标注了“香花墩、包公祠”。其进一步指出:“康熙十一年(1672年),合肥知县瞿戴仁曾游览包公祠,并记录了他探访香花墩包公祠的过程。从瞿戴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他是在合肥旧志中看到有香花墩的名称后才去探访的。”张靖华还认为,考虑到香花墩上最初的建筑是用于供佛,明代的香花墩之“香花”可能与佛教用语有关,“因此,香花墩的名称可能是和其上的佛寺相关联的,而与包拯读书并无直接关系。至于其上佛寺的具体名称和年代,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作为合肥古城的重要历史遗迹,香花墩一直是传承和弘扬包公文化的重要载体。凌波指出:“香花墩仅指包河公园内包公祠所在地的土墩,而如今的包河公园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水域和绿地区域,包括包公祠但不仅限于香花墩。”其进一步介绍:“香花墩作为包公祠的永久驻地,在清朝时得到了较大规模的修建,成为纪念包公的重要场所。”值得一提的是,清末1903年便出现了一本专门的《香花墩志》,“这本书内容详尽,不仅描写了香花墩的绮丽风光和沿革变迁,还记录了令后人敬仰的包拯生平事迹。专门为一个土墩子修志,在全国可能属首例。”
  见证了合肥的三段历史
  2月12日,在阅读了刊印于丙辰年(1916)的《香花墩志》后,张靖华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香花墩的历史变迁。
  结合自己的研究,张靖华认为,香花墩作为包公祠的永久驻地,它见证了合肥古城的三段重要历史。第一阶段是作为合肥佛教文化的代表,这个阶段可能从宋代一直延续到明代弘治年间。第二阶段是作为书院使用,时间大致在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第三阶段则是书院被废止,改为包公祠,这一历史阶段从清代中期一直延续至今。
  张靖华还分享了自己的个人发现:“香花墩名称的起源可能与佛教有关,这是我个人认为有趣的地方。我觉得香花墩的名称更像是宋代的地名,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另外,也有人推测香花墩可能是一处古遗址,我认为这个推测是有可能的,但同样需要考古证据来支持。”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许佳 实习生 马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