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残损古籍是如何重获新生的?
记者探秘安徽“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
\

古籍修复师周亚寒正在工作中。


正在修复的《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七卷八》。


 古籍修复师臧春华介绍古籍修复成果。

  日前,安徽省图书馆传来消息,该馆作为安徽唯一一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填补了安徽省该项空白。修复珍贵古籍有哪些奥秘?一册古籍是如何修复的?2月14日下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前往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探秘。 
   古籍修复专用场所200余平方米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位于该馆西北楼,挂着“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的牌子。2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探寻古籍修复的奥秘。
  据介绍,2016年10月14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在安徽省图书馆挂牌成立。安徽传习所现今古籍修复专用场所面积为200余平方米,设立了独立纸库和检测室,建立了严格的古籍修复室管理制度。2021年8月获批“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在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展示区域,记者看到,柜台里展览着学员作品,还展示着古籍修复工具、西文装帧、碑帖拓片等。通过展示古籍修复前后照片对比,可以清晰看到古籍由残破变得规整。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臧春华介绍,古籍修复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古籍修复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这样才能使古籍修复得更加完整和美观。
  记者获悉,早在2017年,安徽省图书馆就陆续开展基层古籍公藏单位珍贵古籍修复项目,为基层单位抢救性修复破损严重的珍贵古籍,这也是近些年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一大亮点。
  古籍修复是一个小众的手艺活
  臧春华2008年从金陵科技学院毕业后,得知安徽省图书馆招聘古籍修复师,就来这里应聘,到现在已从业17年了。臧春华表示:“古籍修复是一个小众的手艺活,平时接触各种各样的古籍,每部书都是一个新的世界,学习古籍修复技术永无止境。”
  臧春华遇到最难、耗时最长的、印象最深的古籍就是前些年修复的清康熙刻本《白香山诗集》,虫蛀比较严重,“最难的是需要拼碎片,一共有几百个碎片需要拼凑,拼碎片拼十几天,一册65叶修了半年。”古籍修复是个技术活,没有捷径,必须全力以赴。
  谈及古籍修复的心得和经验,臧春华认为,古籍修复必须重视团队协作,修复古籍不仅要有目标和实践,“最考验的就是需要团队合作,一些叶数少的古籍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叶数多的古籍则需要团队通力合作,需要默契。”此外,古籍修复最重要的是要静心、细心、耐心,“最主要的是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干好古籍修复。”
  此外,古籍修复中协助合作,同事间的经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修复一部古籍可有百余道工序
  古籍修复有几个步骤?有哪些基本流程和技术?记者采访中获悉,从广义上讲,主要有分解、修补、复原三道工序;狭义上说,可以多达百余道工序。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周亚寒2012年入馆工作,她介绍,以修复一部古籍为例,基本流程工序主要包括“修前准备和修复过程”。
  首先是古籍“修前准备”阶段:主要是调书出库,了解古籍“病情”,登记拍照,分析古籍纸张成分,选配修补用纸等。
  其次为古籍“修复过程”。第一步拆解,将原有装订线剪断,将书皮与内叶分离;取一张书叶,先把干的虫屎、脏灰清理掉,有褶皱的书叶要先喷润让它能舒展平铺,有油性、酸性污渍的部位再以毛笔蘸取配制的小苏打水溶液浸润处理。
  第二步修补,修补时从中线向两边,先给断开的书口贴上溜口条再补洞,先补大后补小。有脱落碎片的还要及时拼碎片,修补之后略为喷水压平。
  第三步修剪,对压平的书叶进行修剪,将超出完整书叶四边的补纸余边裁切掉。
  第四步锤平,使修补的补纸搭边部分较为平整,减少整体高度差异;整册齐天头、地脚、书脊、书口四边,书口有栏线的齐栏线,用纸捻草订后上压书机压平。
  最后装订成册。
  最怕“霉粘缺蛀”扎堆古籍
  2012年入馆的古籍修复师耿宁正拿毛笔蘸着浆糊,修复一册遭到虫蛀破损的清刻本书叶。耿宁介绍:从古籍修复的角度来说,这册书破损情况单一,只有虫蛀,且虫蛀数量较少,这种属于小修,她一天能修补四五十叶。如果虫蛀数量多面积大,一天只能修一到两叶,就属于大修。“一部古籍一般有很多册,也有一部书一册,古籍一般是前后破损比较严重,中间破损较轻。最怕碰到古籍发霉、粘连、缺损、虫蛀等问题集中出现的书叶,这种修复情况复杂、难度较大。”
  记者观察发现,耿宁所用的古籍修复粘合剂是浆糊。耿宁介绍,从市场上买来小麦淀粉后,古籍修复师根据自己修复经验调制浆糊。古籍修复用的浆糊是纯天然的粘合剂,是安全的,不会损害古籍书叶。“古籍修复用浆的浓度一般要根据书叶的厚薄来调配,书叶较厚需要较浓稠的浆水,薄书叶则需要较稀的浆水。”
  在古籍修复时,若遇到浆糊粘在古籍上揭不开的情况,需要借助清水进行稀释,浆糊遇水后可以降低黏性。“这体现了古籍修复的可逆性原则,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措施,使其能回到原始的状态。”耿宁说。
  耿宁还向记者展示了修复后的喷平(喷水压平)工艺,将修复好的古籍书叶用喷壶均匀打湿,之后展平,上下各放置两张吸水纸,再压上一块压书板和压铁,这样可以将修补好的古籍纸张定型,防止纸张褶皱。“根据天气湿度不同,压平的时间也不同,等纸张完全变干才能继续下一道工序。”
  采访中,臧春华老师告诉记者,2007年,全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工作人员不到100人,需要修复的古籍非常多,古籍修复人才严重匮乏。2016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成立,先后聘请资深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和肖晓梅前来传授技术,通过大量项目实践学习,提高学徒的技艺。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许佳 摄影报道 实习生 马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