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在电信机房进行设备巡查。
杨红伟与奶奶田得兰拉家常。
2月13日,在训练场上,宿州市灵璧县人武部王永茂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了这样一支民兵队伍,他们中有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甲鱼王子”、“养鸡状元”、通信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等。正是这支由原本互无交集的各领域专业能手组建起来的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队,在2024年的某练兵考核活动中,使用多型装备出色完成任务,并夺得第一名。
该连成立于2021年,主要依托灵璧县杨疃镇及相关行业部门联合编组,近年来先后支援地方遂行急难险重任务10余次。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练成技术尖兵
“我的生活原本是单位和家庭两点一线的,我也总想找机会加强锻炼。民兵训练既是对惰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自我突破机会。”原本在灵璧县某企业担任接入网技术支撑工作的王峰,在应急通信保障连线路维护班锻炼成了一名专业能手。他坦言,初入训练场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训练强度就让他有些吃不消,但最大的困难和挑战还是新技术、新设备的熟悉与运用。
面对新的场景和任务,王峰和战友们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技术攻关三部曲”:快速掌握新设备原理,实现应用,最后通过班组协作形成保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不少新的设备,包括一些无人机等,对我之后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不安于“温水”环境的王峰在尝试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收获颇丰。
这群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人组成一个集体,在这个团队中又要从事不同的专业和科目,所有人都要动起来、克服自己的不足,对协同作战能力也是一种考验。王峰回忆说:“我们一开始是一种很不熟练的状态,速度也比较慢,到现在大家都对整个流程的设备和功能仪表非常熟悉,有较强的协同能力,速度能比以前提升一倍以上。”
这支队伍里的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跟王峰一样的双重蜕变,既要提升个人能力,又要锻造协同作战能力。
祖孙拥军接力
小推车精神再传承
“去年集训时,正是农机生意最忙的时候,家里有三个孩子,还有一个正在准备中考。”民兵杨红伟的妻子刘坤美对去年夏天独自忙里忙外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杨红伟入队训练前是灵璧县杨疃镇的“农机大户”。起初,由于生意正值旺季,家里只剩妻子一人照料,杨红伟心里也曾打过退堂鼓。这时,曾是淮海战役拥军支前模范的田得兰站了出来。她是杨红伟87岁的奶奶。田得兰对他说:你好好训练,为国家作贡献,别顾虑太多。”
伴随“老拥军”的讲述,杨红伟想起了奶奶常讲的故事。那时,杨红伟的奶奶才十多岁,就跟着她母亲在家磨好面粉,一趟趟送到部队。杨红伟意识到,作为出生在淮海战役主战场的拥军支前模范后代,自己是义不容辞的“小推车”精神的传承者。他告诉记者:“从一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自豪感,这种转变我很难用语言形容。”
负责操作岗位的杨红伟,每天在室外作业,衣服湿了一层又一层,即使下雨天也不能停歇,常常训练到晚上八九点。几次训练下来,他瘦了不少。
刘坤美亲眼见证了丈夫的变化:“训练回来后,我发现他的罗圈腿好了不少,肚子小了,身体也更好了。”在之前的家属座谈会上,她还问军分区的一名主要领导:“什么时候招女民兵?我也想去。”
“95后”日夜加训
磨出硬作风
1996年出生的郭润泽是该连最年轻的一员。他原本是杨疃镇的武装干事,和这支民兵连队中的许多人一样,郭润泽没有当过兵。他临时接到任务,负责队伍中的电台工作,担任连部的文书兼军械员。
在郭润泽加入队伍时,训练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我只能加班加点训练,当时我们带队的班长亲自到宿舍一点一点教我,帮我补上落下的科目。”郭润泽回忆道。那段时间,他白天训练,晚上还要熟悉设备到十一二点。正是这种夜以继日的加班训练,让他们在之后的考核中获得了高度评价。
这段训练的日子也让郭润泽的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了他的生活习惯。“之前生活可能比较散漫,尤其是周末,总想休息,睡到很晚。现在习惯了早起,适应了训练生活,也习惯了在训练时接到命令后立刻做出反应。这让我养成了不拖拉的习惯,对我的工作也有很大的激励。”
“这支队伍由多种类型的人员组成,有的虽然当过兵但也不是相关专业的,有的没当过兵,即便是专业技术人员,有些部队装备也从未接触过。”连长薄涛表示,大家聚在一起,边学边请教,再经过反复练习,才取得了之后的成果。
去年7月,在连长薄涛的指挥下,灵璧县民兵应急通信保障连的各战斗小组在最后的考核中迅速组网并建立通联。他们还根据战场环境,充分发挥新型装备灵活快速组网的优势,增加构建保密通信网,顺利完成了保障任务,获得上级领导的表扬。
“荣誉代表过去,新一轮练兵备战将是起点。”安徽省宿州军分区领导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民兵专业潜力调研,打通编、建、训链路,积极向新质生产力延展,不断促进新质战斗力生成。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于源绮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