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铡包勉》剧照
连环画《铡包勉》
取材于《三侠五义》的京剧《赤桑镇》,向人们展示了包拯铡侄儿包勉的大义,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剧中,包勉是萧山县令,因贪腐被包拯铡杀。包拯的嫂嫂闻知,亲自到萧山县“兴师问罪”,说包拯忘恩负义。何以言之?因为包拯自幼父母双亡,由嫂嫂抚养成人,称嫂嫂为“嫂娘”。包拯晓以大义,最终取得嫂娘的谅解。
事实上,包拯的父母,一直到包拯考中进士、被朝廷授官时还健在;他没有兄长,也没有嫂嫂,更没有这位“嫂娘”。那么,这段剧情是怎么产生的?究其源头,应该与包拯的儿媳妇崔氏有关。
包拯并无兄弟
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父亲包令仪是个进士,包拯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也考中进士,可谓书香门第。中进士后,按照北宋朝廷规定,包拯被授官江西建昌县(今永修县)知县,但是,包拯没有就任,原因是建昌县距离合肥老家太远,他的父母不愿意、也不方便随行。如果将父母留在老家,又无人侍奉,包拯就向朝廷申请就近任官。
北宋的朝廷,还真的颇人性化,居然将包拯改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税监。然而,和县距离合肥毕竟还有百十里路,隔山隔水,父母仍然不愿意随行。包拯的观念是:仕途,日后可以重启;父母,生年不可重来!他干脆辞职,不上班了,专门在家服侍父母。
明道元年(1032),母亲去世;第二年,父亲去世。按照规定,包拯守丧三年。丧期届满,包拯没有立即赴任,有说他不愿意,也有可能是没有合适的岗位,直到景祐四年(1037),包拯才出任天长(今安徽天长市)知县。这一年,包拯38岁。由此可知,包拯之所以这么迟才出道,是因为他的父母年纪大,包拯不愿意将父母丢在老家、自己出外闯荡,显然,包拯没有兄弟。可见的包拯家谱以及墓志资料中,也没有发现包拯有兄弟。没有兄弟,自然没有嫂子,也就没有“嫂娘”了。
包拯第一次娶妻,因墓志铭残缺,不知姓氏。包拯续娶董氏,生育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名叫包繶。皇祐四年(1052),19岁的儿子包繶与崔氏结婚,崔氏是当时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与包繶同龄,不料“二年而寡”,即结婚的第二年,包繶便一病归西,留下遗腹子包文辅。此时的包拯已年过半百,可谓老年丧子。
真是时运不济!孙儿包文辅5岁时又患病去世。这样,包拯与董氏膝下便没有了传世的男丁。
包繶去世时,崔氏年方二十。不久,包文辅出世,一个女人带着个孩子,经常因思念丈夫而哭泣。包拯夫妇不忍心看着年纪轻轻的媳妇守寡,就叫家人婉转探询崔氏的心思,表示愿意让崔氏回娘家,重新嫁人。
崔氏闻言,哭得蓬头垢面,在堂下对着公婆发誓道:“翁,您是天下名公,我能来您家做媳妇、操持洗浣之事,这是我的幸运!我怎么能做那种有辱包家门庭的事呢?此生,我生为包家人,死为包家鬼!以后你们不要再说这样的话题了!”
儿子包文辅病逝后,崔氏仍然不为所动,矢志守节。
包拯曾娶妾孙氏,因与孙氏脾气不合,又将孙氏休掉。孙氏离开包家不久,便生下一个男孩。这是包拯60岁时发生的事。崔氏知道这件事之后,将孙氏生下的男孩领回包家抚养,取名包綖。为了延续包家的香火,崔氏待其如己出。嘉祐七年(1062),64岁的包拯病逝,崔氏陪同婆婆董氏将包拯的灵柩从开封迎回合肥安葬,继续抚养着5岁的小叔子。
“嫂娘”原是儿媳
崔氏与董氏从开封护送包拯灵柩回合肥时,崔氏的母亲吕氏从荆南(今湖北荆州、秭归、宜昌一带)赶到合肥来看女儿。此番吕氏是带着一项重要任务来的。
这一年,崔氏才30岁,丧夫守寡已经整整十年了。吕氏说:“我哥哥的儿子今年正好30岁,在信州(今属江西上饶)作幕僚,为人可靠,应该可以成为你日后的依靠。我已经将你许配给他,你一定要跟我一道去!”崔氏闻言道:“娘,您太不理解女儿了!如果我改嫁,还等到今天?”吕氏说:“夫死守子;子死何待?”意即丈夫死了,指望儿子;儿子死了,将来指望谁?崔氏道:“公婆走了,我有小叔子包綖,我待他如儿子。包家门户只能指望我抚立了!”
这句话,把吕氏惹怒了。她说:“我已经老了!我千里迢迢赶来,你就让我孤身一人回去?”崔氏倒很淡定,说:“别担心!我送老母回家,顺便看看舅舅,这不是很好吗?”但并不同意改嫁。崔氏就要离开肥东、护送老母回家了。董氏及乡人均以为崔氏此番一去,决不会回来了,因此,送别之时,依依不舍。崔氏见状,对董氏说:“如果我遭到逼迫,肯定会尸还包家!”
到了荆南,崔氏拜见了舅舅等亲人,并阐明自己守志不再改嫁的想法。娘家人深受感动,就不再勉强崔氏。
崔氏回到合肥后,董氏感慨万千,将崔氏事迹书面报告给官府,朝廷接到报告,授予崔氏“寿安县君”,这是古代官府给贵族女子的封号,是一种道德荣誉。庐州知事张田为崔氏撰写《崔节妇传》。
包拯去世时,宋仁宗曾亲自到灵堂悼念。当他看见5岁的包綖衣着朴素、家居环境与包拯身份远不相称时,大动恻隐之心,念及包拯的名声,封包綖为太常寺太祝,并吩咐记录在案。太常寺太祝是一个为皇家举行礼仪服务的低级“小官儿”,相当于现在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的角色,算是给包拯后人安排了一个稳定的饭碗。
随后,包綖与养母董氏、嫂嫂崔氏回到合肥。崔氏专门为包綖雇请了启蒙老师,并给他起了学名“包绶”。
熙宁元年(1068),包绶11岁,养母董氏去世。他对嫂嫂崔氏十分敬重,把崔氏当作母亲对待。绍圣元年(1094),崔氏病故,享年62岁。此时的包绶已在开封出任国子监,他千里迢迢赶回原籍,为崔氏操办丧事。
崔氏还领养过一个继子——包永年,意在为去世的丈夫续上香火。包永年、包绶,一个继子,一个小叔子,长大后,都是崔氏帮他们张罗成家的事。包永年成家后,有儿子包完;包绶先娶张氏,是庐州知事张田的女儿,早逝;续娶文氏,是当朝宰相文彦博的女儿。有子四人。包拯一脉,后来就是由包绶这一支传承下来的。
可见,包绶的成人、成家,完全是嫂嫂崔氏的功劳,“嫂娘”缘起于此。但是,后来“嫂娘”的故事被附会到包拯身上,并给包拯“安排”了一位嫂娘,这不能不说是包拯的“福气”啊!包拯只有两个儿子,没有兄嫂,也没有侄儿,因此,后来包拯不徇私情、依法杀了侄儿的小说及戏剧《铡包勉》,也是直接“送给”包拯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