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不少高校学生利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发现,目前AI写作技术已日益成熟,以DeepSeek为例,给出创作方向后不到1分钟便可生成一篇较成熟的文章。对此,安徽大学具身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晓表示,高校不仅要考虑如何防范“AI论文”数据造假等情况,还要深度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的能力。
高校师生经常使用生成式AI
“相比于绞尽脑汁查资料,我更喜欢用AI。”2月28日上午,合肥的大三学生小程告诉记者,他是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平时需要交不少文字作业,大多是根据一篇文学作品写感想,考验文字功底和文学底蕴。
小程说,以前他阅读后会去网上查阅相关评论,再结合自身思考写感想文章,“现在我发现AI生成更便利,只要给出清晰描述,AI就能根据要求生成,我再选用适合的部分,节约不少时间。”
与小程有着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的问卷结果显示,近六成高校师生每天或者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使用生成式AI的大学生中有近三成用于写论文或作业。
AI生成速度快但有细节错误
AI写作有多便利?“假如你是一名汉语言文学的学生,请你就‘武侠小说在报刊上发表的逻辑与发展’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2月28日下午,记者发送要求,DeepSeek用时38秒便给出回复。
DeepSeek首先指出,文章要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同时要符合学术论文的结构。接着,给出武侠小说在报刊上发表的历史背景、报刊连载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市场化运作等文章结构建议,拟出一篇文章大纲。
又过了几秒钟,DeepSeek成功创作出一篇名为《铅字江湖:报刊连载机制与武侠小说的现代化转型》的文章,分为三个小标题:印刷资本主义催生的文学新生态、类型小说进化中的现代化博弈、文化场域中的身份重构,全文约1500字。
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与科学学院教授沈琳表示,文章整体比较成熟,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总的来说,文章比较花哨,逻辑框架合理,不过仍有细节错误、概念使用不当、论述无力、拼贴严重等问题。”沈琳说,文章中提到的《红杂志》应该是《红》杂志,另外“印刷资本主义”是在学术上还存在争议的概念,很多细节值得推敲。
培养学生合理使用AI的能力
前不久,《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其中包括了原始数据收集、论文撰写等。在安徽大学具身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晓看来,高校不仅要考虑如何防范“AI论文”数据造假等情况,还要深度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的能力。
“使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并不是很严重的事。”王晓表示,只要论文质量过关、查重达标,适当使用AI工具也是学生能力的体现,“但要注意使用范围,且要经过指导老师同意,确保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AI生成的部分文字,要有标注。”
王晓认为,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培养学生能力的侧重点应该要随之变化,“以前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去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但现在这种能力在AI的辅助下能够很轻松地获得,这或许也意味着我们可以适当缩减对文字能力的培训,加强对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能力的培养。”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龚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