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安徽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安徽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0.7%的GDP、59.7%的税收、74.4%的发明专利授权量、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92.5%的企业数量,呈现出“66789”的发展特征。
安徽结合实际修订了《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升级创优营商环境6.0版,推动100条对标举措落地见效,更多领域达到或接近全国标杆水平。此外,推行极简极速极便审批,最大限度精简材料、压缩环节,同时推进“免申即享”机制落实,全面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安徽还支持民营企业承担国家及省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引导民营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中试熟化基地等创新平台,鼓励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上市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2024年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662户,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32户,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户、居全国第7位,其中90%以上均为民营企业。
为了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安徽采取贷款贴息、奖励、补助、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多种形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政府性引导基金投向民营企业比重达70%以上。依托省公共信用服务平台,积极推广“信易贷”模式。目前,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入驻金融机构849家、注册市场主体336.56万家,发放贷款75万笔、2.11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53万笔、1.39万亿元,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安徽还实施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2024年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家、其中民营企业上市公司5家。截至2024年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182家,其中民营企业109家、占比约60%。
另外,安徽紧扣民营企业需求优化要素服务,打造协同联动的要素保障工作体系。安徽赋予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权,开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已有30名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绿色通道取得高级职称。同时,丰富土地供应形式,建立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等供地制度,新增建设用地、存量建设用地支持民间投资项目比重达70%。
下一步,安徽将继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牵头承担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同时,加大民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满足民营企业发展需求,并持续助力民营企业融资,促进民营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