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皖西学院着眼未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从“师资归位、改革就位、视野升位”三个方面出发,致力于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现代化应用型师资队伍,充分满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是坚持师资归位,“三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和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的管理职能,压实校院两级责任,形成“党委领导、党政齐抓、部门联动、学院落实、全员参与、学生评价”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新格局,突出“全员”师德建设。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建立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全过程,打造教育部“红色文化育人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引导广大教师努力争做“四有”标杆,突出“全过程”师德教育。加大师德考核力度,在人才引进、聘期考核、职称评聘、岗位竞聘等环节坚持师德第一标准,落实师德考核与年度考核并重的“双考核”制度,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追责问责机制,健全违规通报制度,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突出“全方位”师德考核。
二是坚持改革就位,“三新”推动师资队伍治理现代化
学校始终坚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破除“五唯”为导向,通过优化岗位设置、健全评价体系和完善分配制度等举措,实现“三新”推进师资队伍治理现代化。优化岗位设置,创新分类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教师岗位,构建多元职业发展体系,开辟职业发展“新赛道”。强化成果导向、能力为先,完善重成果、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竞争机制,不断健全职称评审、聘期考核与分级聘任评价体系,推进“能上能下”动态管理机制,激发师资队伍“新动能”。在省属本科高校中率先推行企业年金计划运营,真正实现人事代理和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与“人才特区”年薪制改革、高水平业绩成果奖励等政策衔接配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创新动态激励“新机制”。
三是坚持视野升位,“三强”提升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定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创新人才引育政策、优化教师培养模式和拓展教师成长通道等举措,实现“三强”提升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聚焦学校高峰学科建设和硕士专业学位培育点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幅提高人才引进待遇;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积极发挥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聚焦省市新兴及主导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加强产教融合,建成长三角一体化六安市皖西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开展“百名博士进企业”行动,积极参与省市“博士后创新联合体”建设,搭建教师发展“强平台”。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互联网+”的终身学习体系;实施青年教师培育提升计划,积极推动“科研反哺教学”,统筹推进科教融合发展;组织教师赴国(境)外开展学科专业专题研修,加大国际交流力度;构建“培训、进修、竞赛”一体化的教师能力提升平台,增加职业提升“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