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十咏“西湖好” 一生未了情
□肖汉泽
   十首《采桑子·西湖好》是宋代文坛盟主欧阳修所作的一组联章词。欧阳修极爱颍州西湖,在知颍和居颍期间,写下大量歌颂颍州西湖的诗词,其中以十首《采桑子·西湖好》最为突出。这些词作描绘颍州西湖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美丽景色,宛如一幅幅幽美清丽、空灵淡远的水墨画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地位。
  《采桑子》里的颍州西湖
  欧阳修的十首《采桑子》,每首皆以“西湖好”为首句之尾,此三字定性了每首词的主题。仅举其中几首,足见欧阳修是多么喜爱颍州西湖。
  《采桑子·西湖好》二云:“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暖春时节,雨过天晴,西湖风景特别优美。百花争妍,蜂蝶飞舞,灿烂的阳光催促着花儿绽放。兰桨彩船,在湖上悠然飘荡,宛若神仙。落日返照,波光粼粼,宽阔的水面上,优美的旋律在阵阵疾风中荡漾。
  《采桑子·西湖好》三云:“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西湖风光真好,乘着载有酒肴的彩船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管弦之声里,不停地推杯换盏。彩船泛着平稳的微波细浪前行,一任船中的醉客睡得安稳。蒙眬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却在船下飘动,湖水清澈透明好似空无。仰看蓝天,俯视水面,留连于美景之中,疑是湖中另有一番世界。
  《采桑子·西湖好》四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但颍州西湖依然美好。残花飘飘,片片落红,点缀于杂枝物件间,分外醒目;柳絮飞旋迷漫,垂柳的枝条摇曳。沐浴着春风,怡然自得。笙歌息止,游人散尽,方觉暮春空灵。依阑远眺,却见双燕冒着细雨比翼而归,这才垂下窗帘。
  十首《采桑子·西湖好》,歌咏颍州西湖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美丽景色,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意境清隽疏澹,色彩淡雅。
  “未觉杭颍谁雌雄”
  颍州西湖为唐宋名胜,尤盛于北宋。明《正德颍州志》云:“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湖长十里,广三里。相传:古时水深莫测,广袤相济。胡金之后,黄河冲荡,湮湖之半,然四时佳景尚在。前代名贤达士,往往泛舟游玩于是湖。”
  《大清一统志》云:“西湖在阜阳县西北三里,长十里,广二里,颍河合诸水汇流处也。唐许浑从事颍州有西湖清宴之句。宋晏殊、欧阳修、苏轼相继为守。皆尝晏赏于此,与杭之西湖并称。”
  颍州地处淮北平原,北通汴梁,南达长淮,东枕颍水,西临陈蔡,历来为州、府、郡、县治所。欧阳修称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苏轼则云“汝颍为州,邦畿称首。土风备于南北,人物推于古今。宾主相续,有晏殊、欧阳修之遗风。”吸引了众多名流学士,或为官或逗留,留连于西湖亭台阁榭,吟诗赋词,歌舞宴饮。
  颍州西湖古代建筑也令人神往。周康王时期妫髡在西湖东岸建女郎台,宋代依然神韵流芳。刘敞有“城郭临湖尽,楼台此地偏。动摇浮积水,高绝近诸天”,黄庭坚有“安得雍容一樽酒,女郎台下水连天”。东汉汝阴王刘信在颍州西湖上建择胜亭、撷芳亭。唐代颍王李褆尤爱湖之西南处的芦花湄,遂在芦花湄建画舫阁。唐代还在湖心洲北端建西湖亭和亭南兰堂等。
  北宋颍州西湖建筑最为繁盛。有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以户部侍郎知颍州的蔡齐在西湖畔建的文庙和书院,晏殊罢相守颍在西湖东岸建的清颍亭和面临西溪建的清涟阁,还有宋代重建的西湖亭又名“胜绝亭”,翼然湖上、幽篁丛生的竹间亭等。尤其是颍王赵顼(宋神宗)即位后,因颍州为“龙兴之地”,颍州西湖建筑更加蔚为壮观,谓之“天下胜绝”。所以苏轼知颍州时,把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比较,认为“未觉杭颍谁雌雄”。
   爱到极致,难舍难分
  欧公为颍州西湖付出很大心血。他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堵塞白龙沟,疏浚西湖,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李宜春《嘉靖颍州志·沟洫·湖》载:“西湖,在州西北三里。宋知颍州欧阳修因田禾亢旱,以百万余人筑塞白龙沟,注水西湖,灌溉腴田。”欧阳修一到颍州便携吏民沿西湖堤岸广植黄杨垂柳,百草花木。拨款修建宜远、飞盖、望佳三座大理石拱桥,连通西湖诸岛及岛岸。
  为纪念前任知州刘筠、蔡齐、晏殊等名公,建聚星堂,榜其堂名曰“颍滨聚星”,有聚星堂诗集,流传于世。当时,四方能文之士及馆阁诸公,皆以不与此会为恨。(宋·朱弁《风月堂诗话》)
  在蔡齐原建州学的基础上,扩建西湖书院,教化颍州吏民。清《颍州府志》载:“宋皇祐元年,欧阳修守颍,爱西湖之胜,建书院于湖之南。”重教兴文,与吕申公、刘敞、刘攽等博学之士,“相从讲学为事”。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西湖之滨,布局合理,古朴典雅。自此颍州文风昌盛,名著天下。
  爱到极致就舍不得分离。
  欧公知颍次年(1050年)改知应天府兼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司事,但人去了应天府,家却依然安在颍州,“僦居西郊”,在西郊租房而居,后来在此置地建房。皇祐四年(1052年)三月,欧母在南京官邸病逝,欧公扶灵归颍守制,暂厝柩于颍州寺庙。皇祐五年春,他一度在颍州之西看好一块安葬之地。其《与知县寺丞》简云:“近择得葬地,在颍西四十里,土厚水深,略依山水向背”。后经权衡,依照民俗,于七月十五日,扶灵南下归葬祖籍永丰沙溪。葬事结束,即于是年冬回归颍州,直至守丧期满。
  治平四年(1067年)3月24日,欧阳修罢参知政事,除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五月,在去亳州的路上,“乞枉道至颍,修葺故居”。熙宁三年(1070年),由青州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又以“足疾”为由,在颍州滞留了一个多月,将亳州及青州任上吟诵的十七首《思颍》诗编成《续思颍诗》,并序云:“皇祐二年,余方留守南都,已约梅圣俞买田于颍上。……时年四十有四。其后丁家艰,服除还朝,遂入翰林为学士。忽忽七八年间,归颍之志虽未遑也,然未尝一日少忘焉。”至任作《六一居士传》,自号“六一居士”,规划退居颍州的生活。
  他求退心切,知亳州时,年才六十一,“已六上章乞致仕。而上方眷留,未听。及在蔡,勤请益坚,遂如素志。”熙宁四年(1071年)6月致仕,7月4日抵达颍州。熙宁五年(1072年)3月13日,欧家院落扩建工程告竣。颍州知州吕公著参加了竣工典礼。儿女亲家吴充也寄诗庆贺。安家颍州西湖,终遂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