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妹正在照顾“老九”武爱兰。
“大姐,疼!”今年58岁的武爱兰是位脑瘫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一旦有什么需求,就会向相依为命的嫂子冒出“大姐”两个字,而“大姐”丁金妹则心领神会地过去帮忙,这样的无私付出已经历20多个春夏秋冬。3月31日,记者来到六安市裕安区西市街道落水桥社区盛世华庭小区古稀老人丁金妹的家,倾听她多年来照顾小姑子的感人故事。
承诺要让残疾小姑子“有家”
丁金妹1953年出生,1977年进入原六安市肉联厂工作,后来很快就遇到了自己的爱人武建平,两人组成家庭。丁金妹公公婆婆一共养育了9个子女,武建平排行老四,排行最后的是小妹武爱兰,家人平时喊她“老九”,由于武爱兰幼小时因高烧导致意外脑瘫,从此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一开始,‘老九’跟公婆生活,由婆婆照料,我们也经常在一块,都是一家人,小姑子情况特殊,搭把手、帮帮忙也是正常的。”丁金妹说,后来因为公婆年迈多病,照料愈发艰难。她孝敬公婆的同时,也一直帮衬着照顾武爱兰。
就这样,公婆和小姑子“老九”很多年来都是和丁金妹一家子生活在一起。时间一晃过去20多年,公婆也相继过世。婆婆在临终前将照顾“老九”的重任托付给了丁金妹夫妇,丁金妹紧握婆婆的手说,“妈,您放心,只要我和建平在,爱兰就有家!”这句简单质朴的承诺,从此成为她一直努力践行的信条。
“大姐”给予细致入微的照顾 从婆婆手里接下了“任务”后,在丈夫的协助下,丁金妹心里一直想着照顾好生活不能自理的武爱兰,让她有一个温暖的家。
由于武爱兰行动不便,丁金妹担心她肌肉萎缩,于是便跟别人学习按摩,经常为武爱兰按摩四肢。武爱兰虽然脑瘫,但勉强可以歪歪斜斜地行走,平时只要天气好,丁金妹便搀扶她在家里房间里走动,或乘电梯下楼,到小区院子里活动活动,锻炼四肢协调能力。久而久之,街坊邻里都认识了她们姑嫂俩,得知他们的故事后,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
武爱兰面对陌生人接近非常恐慌躁动,丁金妹便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安抚方式:将武爱兰搂在怀中轻拍后背,哼唱着轻缓的小调,再哄着“老九别怕,大姐在呢,大姐在呢!”
考虑到退休金不多,丁金妹为节省开支,家中琐事都亲力亲为,平日里理发、缝补、做饭等一点都不马虎,把小家照顾得井井有条。“别看她家中有个病人,但丝毫不见脏乱,武爱兰也被照顾得整洁干净,背后都是丁金妹细致入微的付出。”一位邻居说。
丈夫猝然离世后照顾更加艰难 “我老伴还在的时候,就讲过,我们不能亏待了‘老九’,不能扔下她不管。”提起因为意外去世的丈夫武建平,丁金妹有些难过。2022年,武建平因意外猝然离世,得到消息后的丁金妹几近崩溃,感觉天都塌了,但看着缩在被子里的武爱兰,心里又涌起一股责任感,她强忍悲痛,搂住小姑子哽咽着,“‘老九’不怕,大姐答应过你哥,绝不会丢下你。”
丈夫离世后,也有人曾劝说让武家其他兄妹轮流照顾武爱兰,或者把她送到养老院寄养。儿子也因为担心母亲身体吃不消劝说过她,但丁金妹摇头拒绝了大家的好意,“几个兄弟姐妹人都好,可‘老九’只认我,何况我答应过建平和妈。”年近古稀的她毅然扛起继续照顾“老九”的重担。
“我年龄也大了,是有点吃力了,上次‘老九’摔倒了,我就去拉她,但她太重我实在拉不起来,只好出门喊邻居来帮忙,才将‘老九’给拉起来。”“‘老九’我能照顾一天就坚持照顾一天,以后的事情,到时候再说吧!”丁金妹说。
姑嫂之间有特殊“语言” 有一年冬天,“老九”武爱兰生病住院,丁金妹三天三夜守在病床前,困极了就在床边眯一会儿,医生都感慨,“这样的姑嫂情义,世间罕有!”有时武爱兰病情严重,大小便不能自理,丁金妹也从不嫌弃,医生都直夸武爱兰身上没有褥疮,一看便是被认真照顾的。
“‘老九’吃喝拉撒睡全部都要我搞,饭都是端到她面前,她吃饭很慢,穿衣不会,要是在外面就会被饿死、冻死。”“因为身体原因,她有时候来不及会拉一裤子,要是赶上阴雨天很麻烦,这边洗过的衣服还没晒干,那边又弄了一身。”说起这些,丁金妹其实也有不少委屈,但她很少向外人诉苦。
相处时间长了,丁金妹与“老九”武爱兰之间居然建立了她们彼此才懂的“语言”,比如“老九”感觉头疼不舒服,就会对着嫂子丁金妹用手指指头部,嘴里还冒出几个字:“大姐,疼!”丁金妹马上就知道要给她喂止疼药;“老九”感觉内急,就会跟嫂子比划肚子……丁金妹总能“秒懂”小姑子的需求。
前前后后20多年朝夕相伴 如今已是七旬年纪的丁金妹仍坚持每日为“老九”武爱兰梳头、换衣、喂药,天气晴好时陪她晒太阳。“老九”武爱兰虽言语能力差,但一见嫂子便眉眼弯弯,含糊地喊“大姐……好!”前前后后20多年朝夕相伴,丁金妹早已将“老九”视作骨肉至亲。
丁金妹的坚持感染了儿子武晋,武晋常说,“我妈用一辈子教会我,诺言不是轻飘飘的话,而是用一生去丈量的路。我心疼我妈,更敬重我妈!”多年来,为了方便照顾“老九”,丁金妹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孙子。对此,儿子和儿媳都通情达理,只要有时间,还会过来帮忙搭把手。
诚信似金,大爱无疆。丁金妹的事迹逐渐为邻居们所知,也在社区里传为佳话。“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病人,这份坚守比金子还珍贵!”社区一位工作人员说。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窦祖军通讯员邵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