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南大洋已进入秋季,海况一天比一天恶劣。这个时间点,以往航次的科考船早已踏上归途。但今年,在这个黑夜渐长的季节,“雪龙2”号却依旧南行,来到南极罗斯海,拉开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学考察的大幕。
为何要在海况和天气如此恶劣的时候来此调查?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夏季南极海域海况较好,是科考的“黄金季节”,因而调查资料相对丰富。但目前国际上对其他季节南大洋的了解极为匮乏,无法对企鹅等高营养级生物形成科学、系统的认知。
作为南极底层水的重要形成地和生物资源富集区,罗斯海是南极边缘海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此开展秋季南大洋调查,有助于掌握稀缺资料,填补南极边缘海暗生态系统现场观测和实验的空白,对磷虾、企鹅、海豹等关键种群如何越冬有更深入了解,为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何剑锋说,“邀请美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科学家参与合作,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极地科考的国际影响力。”
秋季南大洋黑夜渐长,光照减少,同时由于海冰生成,阳光透过率减弱,南大洋逐渐进入“黑暗季节”。顶着极寒穿风、破浪、碎冰,这趟“深入黑暗”的大洋调查,关注些啥?
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助理、综合队队长曹叔楠介绍,本次调查作业项目除传统中层鱼拖网、磷虾拖网、CTD(温盐深剖面仪)采水、鸟类和哺乳动物观测外,还有粒径谱观测系统、浪-冰浮标观测、莲叶冰浮标观测等。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将围绕“黑暗季节”的海-冰-气相互作用、生态系统过程、生物种群越冬生存策略以及碳埋藏等问题,在艾斯林浅滩和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开展综合调查。
以生物种群生存策略为例。在“黑暗季节”里,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浮游植物会逐渐减少,以它们为食物的磷虾该怎么填饱肚子?企鹅、海豹等动物又如何熬过漫长的严冬?这些问题有待在科考中进一步研究。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