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白居易:宣州举荐的高材生
□李学军
  人的生命轨迹中,总有几步紧要之处,对一生有着决定性影响。与此密切相关的,是那些人和事,以及那些地方,往往铭心刻骨。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长安赶考后写下的诗句。科举考试,万众瞩目;进士及第,欣喜若狂。唐贞元十六年(800)春,二十九岁的白居易一举以第四名及第,在同时考中进士的十七人中最为年轻。诗句之间,抒发出那种如愿以偿、春风得意的心情。
  得中进士后,白居易写下长诗《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自注称“宣州荐送及第后重投此诗”。诗云“身忝乡人荐,名因国士推”,“扶摇重即事,会有答恩时”,以此拜谢宣歙观察使、宣州刺史崔衍和宣州父老的举荐之恩。宣州,即宣城。白居易的宣州际遇,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隔空唱和
  “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峰。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这是白居易在宣州写下的五言排律诗《窗中列远岫诗》。
  “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为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中的诗句。谢朓(464-499),字玄晖,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以山水诗见长,世称“小谢”。建武二年(495),谢朓出任宣城太守,人称“谢宣城”。后人为怀念谢朓,建有“谢朓楼”,此楼位于郡治之北,又名“北楼”。诗仙李白曾多次来宣城,登楼凭吊,赋诗抒怀,留下了《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从“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等诗句中,不难看出李白对谢朓的崇敬之情。清代诗人王士祯《论诗绝句》谈及李白“青莲才笔九州横”,称其“一生低首谢宣城”。
  白居易的上述五言排律诗是一首应试之作。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在宣州参加“州试”,那年所试的一诗一赋的题目为《窗中列远岫诗》和《射中正鹄赋》(以“诸侯立戒,众士知训”为韵)。
  这是一次奇巧之遇,时隔三百多年,以谢朓的诗中名句为题,白居易临场赋诗,妙笔生花:窗外秋色,跃然纸上;怀古抚今,意境悠远。于是,在宣州这方土地上,分属两个时代的诗坛名家,演绎了一场隔空唱和的雅聚。
  在《射中正鹄赋》中,白居易写道:“射绎志也,信念兹而在兹;鹄小鸟焉,取难中而能中”,“雕弧乍满,当昼而明月弯弯;银镝急飞,不夜而流星熠熠”,“玉霜降而弓力调,金风劲而弦声急”,最后以“则知善射者,在乎合礼合乐,不必乎饮羽;在乎和容和志,不必乎主皮。夫如是,则射之礼,射之义,虽百世而可知”作为结尾。正鹄,意为箭靶的中心,引申指正确的目标。此文展露出白居易“文辞富艳”(《旧唐书》)的特色。
  居亦何难
  白居易是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出生于河南新郑县。其父白季庚曾在徐州为官,为躲避藩镇割据之乱,全家从新郑县迁置到徐州境内的符离县(今属安徽宿州)定居。在此期间,他刻苦攻读,“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
  值得留意的是,作为“异乡人”,白居易却“为宣城守所贡”(《送侯权秀才序》),显得比较特别。
  白居易之所以与宣州结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白居易颇具诗名,才华出众;二是其家境发生变故,白居易赴宣州投亲;三是宣州官员慧眼识才,大力举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写下的成名之作。
  由此引出一则文坛美谈。据《唐摭言》《唐语林》《北梦琐言》《全唐诗话》等诸多话本笔记,少年白居易到长安谒见当时极负盛名的诗人顾况,见到此诗,顾况赞不绝口,由先前借其名调侃“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转而改口为“有句如此,居亦何难”,白居易因而诗名大振。只是,相关学者考证,白、顾二人当时不可能在长安会晤(见《白居易评传》)。不过,从中反映出时人对白居易诗才的赞赏。
  贞元十年(794)五月二十八日,六十六岁的白季庚突然病逝于襄阳官舍。在符离丁忧三年之后,白居易于贞元十四年(798)只身前往江南,投靠时任溧水县令的叔父白季康。当时,溧水县隶属宣州。在叔父的关照下,白居易顺利通过了县试。次年,白居易赶赴宣州参加州府考试。
  时任宣歙观察使兼宣州刺史的崔衍既是白季康的上司,又是好友。白居易因其过人才华得到崔衍赏识,顺利通过了州试。于是,他和另一个秀才侯权获得“乡贡”资格,被举荐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
  参加科考,通常应由其户籍所在地“贡举”推荐。崔衍对于白居易的举荐,可谓“破格”之举。金子总会发光,白居易最终在科考中脱颖而出。于是,发生在宣州的那段“举贤”经历,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进士及第,经吏部铨选,白居易被授秘书省校书郎。由此参与朝政,步入其“志在兼济”的仕途生涯。
  为事而作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倡导“唯歌生民病”(《寄唐生》)、“但伤民病痛”(《伤唐衢二首》其二)。虽然在宣州寓居时间不长,但是,他对当地风物有所了解,对民众生活体察颇深。在其著名的《新乐府》组诗中,《紫毫笔》和《红线毯》两首诗就取材于宣州。
  诗人在《紫毫笔》题下自注:“诫失职也。”诗中写道:
  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勿轻用,将何如?愿赐东西府御史,愿颁左右台起居。搦管趋入黄金阙,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起居郎,侍御史,尔知紫毫不易致。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
  在《红线毯》题下,诗人自注:“忧蚕桑之费也。”诗云: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两首以宣州贡品为题的名篇享誉诗坛,传诵至今。在规讽时事的同时,表达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也宣传推介了宣州特产。
  回首千年,宣州作为助力其跃入“龙门”的起跳之地,那种爱才、惜才的知遇之情成就了白居易的非凡人生,而白居易则向宣州人民回馈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