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宋文人,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苏东坡、欧阳修等。李之仪是谁?人们不甚熟悉,甚至不知道。可是有一首产生于北宋的词,很多人都不陌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文词直白,却感情真挚,有古乐府遗风,传唱千年不衰。此词作者就是李之仪,他是苏东坡门下的重要成员。正因为如此,他才跻身当朝驸马王诜私家园林的聚会——西园雅集,从而留下千古不灭的身影。
李之仪原籍滨州无棣(今山东德州庆云县)。晚年得罪权贵,官职被除,一直卜居于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因城南有姑溪河,所以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
少年得志
在驸马王诜的西园里聚会的一群人中,李之仪(1048-1127)的年龄是算小的,他比苏东坡整整小12岁。李之仪,字端叔,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官员,尤其是父亲李颀,在地方,当过台州知州;在朝廷,做过太常少卿。用现在的话说,李之仪是妥妥的“官三代”。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他从小就接受正统的文化教育,治平四年(1067)考中进士时,年仅20岁。先后在四明(今浙江宁波)、河中府万全县(今河北张家口市万全区)为官。元丰六年(1083),高丽王王徽去世,宋神宗派遣杨景略前往祭奠。当时,杨景略是个起居官,专门负责记录皇帝日常活动和国家大事,是宋神宗比较信任的官员。临行,杨景略奏请宋神宗,要求李之仪作为书记官同行。因为李之仪的清廉和才华已相当有名,宋神宗同意了杨景略的请求。
出使回国后,李之仪正赶上早年老师范纯仁在朝中主政,李之仪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范纯仁是范仲淹的儿子,两次出任宰相。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之仪与驸马王诜、苏东坡等成为朋友,且情趣相投,交往密切。元祐之初,他们聚集在王诜的西园,诗词唱和。“西园雅集”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苏案”同党
结识苏东坡,是李之仪深感荣幸的事,可是,由于苏东坡性情率直,口无遮拦,不断出事,李之仪作为“苏案”同党,也不断受到牵连。
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不同,苏东坡受到排挤,干脆请求外放,从出知杭州,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黄州(今湖北黄冈),十余年间,颠沛流离,离京城越来越远。李之仪为苏东坡抱不平,动用朝中一切关系,希望苏东坡能早归朝廷。后来,苏东坡知道了,深为感动,两人关系更为密切。
元祐八年(1093),苏东坡出任定州(今属河北)安抚使。苏东坡很欣赏李之仪的才能和人品,就奏请朝廷,要求李之仪作为自己的助手,出任定州签判,掌管机要文书,得到朝廷的许可。
这本来是一件令苏东坡和李之仪都感到十分快乐的事,不料才过一年,苏东坡被贬官,定州幕府悉数解散,李之仪也不得不离开苏东坡,离开定州。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时,李之仪好不容易回到京城,被安排在太府寺负责管理香药库。这已经是个很小的官儿了,可留在京城,总比颠簸在荒凉的边城好。然而,御史发现,李之仪是“苏案”同党,按照规定,也不能任京官。这样,李之仪又被罢官了。得罪蔡京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希望调停变法新旧派之间的矛盾,大赦被放逐的旧党(元祐党),苏东坡、李之仪等纷纷得以归京。在归途中,李之仪闻悉苏东坡去世,悲痛至极。
李之仪被任命为河东路常平仓提举。这个官儿,就是史书中说的“仓司”,负责管理救灾、调拨物资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崇宁元年(1102),李之仪为上年去世的恩师范纯仁写“传记”(遗表、行状),引起当朝宰相、也是范家的政敌——蔡京的不快。蔡京借机报复,将李之仪投进监狱。
李之仪的妻子胡氏,是个大家闺秀,她的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大员,外祖父也是知州级别的官员。她知道丈夫李之仪与范纯仁关系好,但从来不搞阴谋诡计,就搜罗两人之间的信件,展示两人的清白。崇宁二年(1103),李之仪终于无罪出狱,被交给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编管,即将李之仪的户籍编入太平州,接受太平州官吏的监督和管理,目的是限制其人身自由。
此时太平州知州是黄庭坚。黄庭坚与苏东坡的关系,是人人皆知的,他与李之仪也是好友。李之仪来到太平州后,黄庭坚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宴请李之仪。
在宴席上,李之仪邂逅了歌伎杨姝,引爆了一场千古传扬的老少恋情。
太平“奇恋”
李之仪来太平州时,妻子胡氏、儿子、儿媳均同行。可是,第一年,李之仪的儿子、儿媳妇相继去世;第二年,自己患了一场大病;第三年,相伴40年的妻子胡氏去世;第四年,自己浑身皮癣,痛苦不堪,特别是1105年二月,妻子胡氏去世后,李之仪感到万念俱灰。
好友黄庭坚当然明了这一切,他特意邀请李之仪参加宴会,还请了当地著名歌伎杨姝。这一年,李之仪57岁,杨姝16岁。
三年之前,黄庭坚刚刚出任太平州知州,时年13岁的杨姝在一次宴会上,为黄庭坚抚琴一首,名《履霜操》。曲中演绎春秋时期才子尹奇因继母忌恨,被逐出家门。尹奇投河自尽,以示清白。此曲凄切哀怨,缠绵悱恻。黄庭坚听了,被深深打动,为杨姝赋词一首《好事近·太平州小伎杨姝弹琴送酒》,并写七绝一首,其中有“千古人心指下传”一句,对杨姝技艺评价甚高。
如今,面对黄知州的贵客李之仪,杨姝精彩再现,还是这首《履霜操》。李之仪听毕,视杨姝为知己。从此,与杨姝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杨姝的出现,在李之仪身心备受摧残的关头,无异于一帖心灵丹药,让李之仪倍感慰藉。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曲传唱不绝的《卜算子》诞生了: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被编管太平州不久,黄庭坚就调离太平州。李之仪也随着朝廷大赦,“官复原职”,实际上是被安排去成都府管理道观——玉局观。这之后,杨姝与李之仪生育了一儿一女,儿子名叫李尧光。随着对元祐党的进一步赦免,李之仪迎来一项可以荫官儿子的政策。
可是,李之仪、杨姝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人家告上一状——当涂人、也是李之仪的好友郭祥正唆使他人告发李之仪和杨姝,说杨姝的儿子冒领李之仪后人的好处。官府立即立案调查。
政和三年(1113)九月二十六日,淮东提刑司调查后,认为“李之仪与杨姝踰滥,及信凭杨姝所生男为己子,增岁乞补”,意思是李之仪无底线地任凭歌伎杨姝以自己所生的儿子为李氏之后,求得官府的荫官。为此,李之仪被撤职,杨姝也被处打板子。
案件后来经进一步审理发现:公元1110年时,李尧光年4岁,即李尧光出生于1106年,而李之仪的妻子胡氏已于1105年2月去世,李尧光确实是李之仪与杨姝所生的。案件最终得以昭雪。
1127年,李之仪去世,享年80岁。杨姝为李之仪料理了后事,将他与妻子胡氏合葬在当涂,墓地至今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