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城市西湖湿地公园。
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的铜陵因铜而兴、依矿建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铜陵市主动作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抢抓国家级试点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不但有效破解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困,也推动实现城市生产生活全领域的绿色蝶变。2024年,铜陵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铜陵“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入选联合国巴塞尔公约亚太中心典型案例。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力求“增产不增耗” 春光明媚时节,走进铜陵经开区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双闪”精炼车间,眼前看到的是一片夏日的“火热”场景——铜水从阳极炉里涌出,顺着流槽进入“中间包”,再分入转动的双圆盘内浇铸,变为实体后经喷淋水降温、过水槽,最终由自动化设备吊起放入重载AGV小车运出。整个流程全部自动化、智能化,冶炼区域清爽干净。
距离“双闪”精炼车间不远,低温热回收系统正在运转。铜陵有色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冠铜业分公司经理文燕介绍,这套系统可将硫酸生产系统以前白白流失的热量回收后用于发电。“这套系统年发电量超1亿千瓦时,推动硫酸产品综合能耗历史性地呈现出负值。既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排放,又能节约一大笔用电成本。”文燕开心地表示。
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近年来,铜陵市坚持以工业领域循环经济为核心,围绕采、选冶、加工各环节,强化资源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产业延伸拓展,打造产业融合共生、在全国具有代表意义的铜、硫、石灰石等资源循环产业链。
将废物“吃干榨尽”实现“增产不增废” 在铜陵市铜冠建材公司生产区,前来装载新型低碳胶凝材料的罐车络绎不绝。公司负责人朱雷介绍,公司生产的新型低碳胶凝材料以钢铁、热电等行业产出的高炉矿渣、钢渣、工业副产石膏作为主要原材料,经过破碎、研磨、混合后成为一种粉体材料,可替代传统的硅酸盐水泥用于矿山井下胶结充填。
“经测算,同等条件下新型低碳胶凝材料使用量约为硅酸盐水泥用量的60%至70%,可为矿山充填降本约三分之一。”朱雷介绍,过去三年,该公司累计销售新型低碳胶凝材料113万吨,协同处置矿山尾矿达到1000万吨,降低碳排放将近139.17万吨。“2024年,我们成功入选联合国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此外,铜陵市还努力让秸秆变“板”、垃圾变“宝”。构建从秸秆到板材的产业化收储利用一体化模式,年收储利用稻麦秸秆
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6%;推深做实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实现“吃”进去的是垃圾、“吐”出来的是水泥、“发”出来的是电,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焚烧处理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这一系列举措的加快推行,让“古铜都”在新时代绿色蝶变。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朱春友通讯员朱敏(图片由铜陵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