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名师公益课堂”破解阅读能力提升密码——
物以类聚 人以“词”分

  讲座现场。 

  4月20日下午3点,安徽省图书馆东二楼报告厅内气氛热烈,由安徽省图书馆与大皖新闻联合主办的“名师公益课堂:帮孩子提高阅读能力”活动在此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刘从良,凭借其20多年在语文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为现场家长和学生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知识盛宴。
  刘从良老师履历亮眼,曾是合肥八中的“网红”语文老师,荣获“安徽省优秀教师”称号,著有多部语文教学书籍,录制2000多节语文微课,还在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第二季中勇夺全国总冠军,获评“最受欢迎教师”。
  讲座伊始,刘从良老师便点明阅读的重要性。他谈道,在当下,人们似乎集体患上了“失语症”,聊天时习惯用手势、表情包、短视频来表达,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匮乏。而阅读,不仅能让我们享受和忍受人生,更能帮我们积累词语。
  “语言达不到的地方,就是思维的无知。”刘老师举例说明,一个人使用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比如英国古典小说中对不同阶层爱发火的中年女性描写,用词就大相径庭。所以,他认为重视阅读能力,积累更多词语,方能做到“物以类聚,人以‘词’分”。
  针对孩子在阅读中常遇到的读不懂的问题,刘老师告诉大家这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孩子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对世态人情的把握、对文化常识的积累,以及对文章设定文化背景的了解。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写作水平、做对阅读题呢?刘老师给出了方法——从创作角度出发。所谓好词好句就是精准恰当的表述,选择低门槛小切口的创作角度,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作品。另外,在阅读时,要学会学习型阅读,读出他人文章的精妙之处,剖析作者思路和写作手法,这样才能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而做阅读题时,刘老师强调“答案就在问题里,限制也是导向”。

   □现场互动
  张先生:孩子喜欢看书,但是每次写作文却写不出来。
  刘从良:喜欢看书是好事,但不能只输入不输出。四到九年级是写作能力成长的黄金六年,可以让孩子多写日记、多记笔记、给文章做批注,还能设置“项目化”的长期任务,帮助孩子坚持练习写作。
  鲍女士:儿子今年上高一,写作文越来越缺乏灵气。高中生如何提升写作能力?
  刘从良:初中作文以记叙文、散文为主,高中以议论文为主,现在高考也在变化。小学、初中阶段可以多读名著,高中阶段时间紧、学科多,适量阅读通俗哲学类著作拓宽思维更合适。阅读要注重质量,避免盲目跟风读名著,鼓励杂读。写作文关键还是要多写,家长平时可以多和孩子交流日常话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最好的教育永远是向孩子请教。
  彭女士:孩子今年初三,在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快速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在中考作文中取得好成绩?
  刘从良:中考作文是需要准备的,在最后阶段,要对自己最满意的作文反复修改,找到巅峰体验。平常都不把作文修改到接近满分,考场短时间内怎么可能写出高分作文呢?作文的选题要体现大情怀,展现可爱温暖的“人设”。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见习记者尚雅婷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