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的谆谆教诲,到《天工开物》的古人智慧,再到《曙光集》中杨振宁的赤子之心,书籍这座千年桥梁,连接着人类文明的过去与未来。当我们翻开一本书,便如同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与先贤对话,与历史共鸣。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字里行间生生不息;而我们的青春,也应在书香中绽放光芒。
一、读历史,知来路,明初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武王墩的青铜鼎,铭刻着楚文化的辉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诉说着丝路的繁华;《资治通鉴》的墨迹,记录着治乱兴衰的智慧。读史,不仅是了解过去,更是寻找我们文化的根脉。
司马迁忍辱负重,以《史记》照亮千古;屈原忧国忧民,以《离骚》叩问苍天。他们的精神,至今仍在书页间激荡。去年暑假,我重走徽杭古道,触摸古道上深深的骡马蹄印,忽然明白:文明的传承,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二、读榜样,砺品格,强信念
书籍是精神的火炬,照亮前行的路。黄文秀的驻村日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从《摆脱贫困》中学到的经验;我们的校友,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西南联大防空洞里躲避轰炸时,依然借着微光阅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是这些在战火中不曾间断的读书声,最终化作让中华民族挺直脊梁的惊雷。
最让我感动的是杨振宁先生在自传《父亲与我》中提到的一件往事:中学时期,父母要求他背诵《孟子》,当时的他只好勉为其难地将整本书熟记于心。后来,他进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学术之路一帆风顺,最终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孟子》竟成为他成年后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他说:“对我影响最深的并非我所精通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智慧。”这让我懂得了,真正的读书人,永远带着故土的文化远行;真正的报国志,必然扎根于深厚的阅读土壤。
三、读时代,勇创新,担使命
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在合肥非遗集市,一位“90后”剪纸艺人将《黑神话:悟空》融入传统技艺,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这让我想起校园科技嘉年华活动上那些令人惊叹的瞬间:机器人灵巧地演绎着传统戏曲动作,无人机编队在空中勾勒出《千里江山图》的轮廓,3D打印技术重现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这些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游科探物,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
老师常教导我们,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让传统与时代对话。当科技遇见文化,当创新碰撞传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文明的新生。就像那位剪纸艺人说的:“创新,是最好的传承。”而我们青年一代,正站在传统与未来的交会点上,用科技续写文明,用创新讲述中国故事。
同学们,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场精神的修行。从《红岩》里读懂信仰,从《乡土中国》里理解根基,从《科技成就中国》里感受创新——我们读的每一本书,都在塑造我们的灵魂,也在塑造这个国家的未来。
让我们以书为舟,驶向智慧的海洋;以梦为马,奔赴时代的召唤。让书香滋养我们的中国心,用科创挺起民族的脊梁。愿我们读万卷书,行爱国事,做追梦人!
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一(47)班张益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