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图》
唐朝诗仙李白酷爱漫游,而且对安徽情有独钟,一生多次游历安徽,最终定居安徽并在当涂辞世。其间李白来淮南至少两次,原因却是痴迷八公山中的桂花树。
咏桂咏出心境
历代文人咏桂的美文佳句很多,如屈原“援北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酌椒浆”,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元稹“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李贺“兰风桂露洒幽翠,红弦袅云咽深思”,朱熹“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而李白对桂树桂花更是情有独钟,《全唐诗》录其《咏桂》一首:“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前三句描写桃李的生存环境。“金”指汉昭帝大臣金日磾,“张”指汉宣帝大臣张安世,“金张”在诗中泛指权贵。种植在显贵之家的桃李,春风和煦时人们争相攀折。一旦遭遇严霜,桃花李花就会迅速凋萎,荣耀不存。这是李白用直白易懂的语言来抨击官僚子弟优先的官员选拔制度。后两句表达诗人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桂树虽然生长在无人问津的南山,却绿叶繁茂,清阴怡人,自家院子里还是多种一些桂树吧。
这是李白的一首干谒诗。按照《辞海》释义,干谒是“求请;有所求而请见”,干谒诗就是文人推销自己而写的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书。李白在《咏桂》中托物言志,通过鄙视桃李的趋炎附势,赞颂秋桂的清雅高洁,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桂树成为诗人的人格化身。
追寻淮南王刘安 李白钟情于桂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久久为功,这与他崇拜淮南王刘安有关。北宋《太平御览·木部》卷六“桂”引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说:“汉淮南王安,好道,感八公,共登山攀桂树。安作诗曰:攀桂树兮聊淹留。”王逸所云的刘安所作诗为《招隐士》,诗中两次出现桂树,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意思是桂树丛生在深山幽谷,枝条弯弯纠结缠绕;“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意思是虎豹吼叫群猿悲啼,攀援桂枝在那栖息。
李白既是诗仙,又很崇道,15岁时就受到道家思想熏陶,曾隐居深山潜心习道,其字“太白”,其号“青莲居士”,都充满了道家意象。淮南王刘安“好道”,自然能引起李白的共鸣。刘安与八公曾“共登山攀桂树”,于是李白追寻刘安足迹,亲自去八公山尝试一回,游历八公山之后作《白毫子歌》。
“淮南小山白毫子,乃在淮南小山里。夜卧松下云,朝餐石中髓。小山连绵向江开,碧峰巉岩渌水回。余配白毫子,独酌流霞杯。拂花弄琴坐青苔,绿萝树下春风来。南窗萧飒松声起,凭崖一听清心耳。可得见,未得亲。八公携手五云去,空余桂树愁杀人。”
文中第一个“淮南小山”是指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及其诗文赋创作团队,“白毫子”是团队成员之一。第二个“淮南小山”指的是淮南仙境八公山。全诗16句,前6句写白毫子仙居八公山,卧松雪,餐石髓,尽享青山绿水之美。
中6句是诗人自比白毫子,时而坐在青苔上,品尝着仙人饮料,拂花弄琴,感受绿萝树下温和的春风;时而靠着山崖欣赏南窗下风吹松林的萧飒声,心耳为之一清。末4句表达诗人不得与白毫子等仙人共同成仙的遗憾。诗人惆怅白毫子成仙之事只是听人传说,自己不得与其亲近。八公等诸位仙人相携乘五彩祥云而去,只留下他们他们曾经攀援过的桂树,实在令人伤感。
淮南桂树小山词 八公山游历之后,淮南桂树成为李白挥之不去的念想,于是在诗中将桂树频频作为淮南的指代和象征。如《寄淮南友人》:“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写作《白毫子歌》时,李白在八公山寻仙不遇,以桂花象征自己的惆怅。到《寄淮南友人》,这种惆怅上升为某种期盼,因此《寄淮南友人》堪称《白毫子歌》的姊妹篇。首句“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是倒装句,说他春天去淮南芳洲游憩归来后,感到一种失落与隐怨;末句希望自己“复作淮南客”,重游八公山,原因就是被桂树吸引——“因逢桂树留”。当年八公常与桂树相伴,如今我更希望经常依偎桂树旁边。
李白后来对淮南桂树魂牵梦绕。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李白详细回忆了自己和谯郡参军元演有过至少4次聚散的美好时光。两人初识是在东都洛阳,虽然素昧平生但却一见如故,“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过了一段酒逢知己的纵情生活后,两人分别,“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双方情深意笃,以致“不忍别,还相随”。“我向淮南攀桂枝”既说明此前李白有过淮南攀桂枝的经历,又表达出再去淮南“攀桂枝”的愿望。结合《寄淮南友人》“复作淮南客”的打算,李白与元演的别后目标很可能就是淮南。
《寄上吴王三首·第一》再次出现淮南桂树:“淮王爱八公,携手绿云中。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谬以词赋重,而将枚马同。何日背淮水,东之观上风。”吴王李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安史之乱中,李祗在山东募兵拒贼,在河南开封一带与叛军作战,受到朝廷赞许。李白也想建功立业,他在诗中将李祗比作淮南桂树中最珍贵的品种丹桂,希望自己能像绿叶一样,攀援衬托李祗这株丹桂,婉转希望吴王李祗能像当年淮南王刘安器重八公一样赏识自己。诗中说,写词作赋并非我所重视,不经意间却可与枚乘、司马相如媲比。言下之意,希望吴王能够将自己作为人才礼聘,效力帐下。
因为李白的痴情渲染,桂树后来逐渐衍化为淮南的文化象征。刘禹锡《杨柳枝词》中,“淮南桂树小山词”是说淮南小山为楚辞《招隐士》作词。《淮河(淮南)文化十五讲》(人民出版社)第六讲直接以“淮南桂树小山词”为标题,总结回顾淮南历史上的文学与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