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典说楚史
楚相断蛇与狐丘之诫
□周强
  孙叔敖曾三次出任楚国令尹(宰相),并以中国“循吏”第一人的身份在史书上出现。循吏就是遵奉法律、按照情理办事的官吏。孙叔敖所以成为天下第一循吏,是由他的政治品质和道德操守决定的。因孙叔敖而产生的成语典故很多,在出任令尹之前流传的“楚相断蛇”和“狐丘之诫”两个典故,足够体现他的基本素质。
  楚相断蛇的典故记载在西汉贾谊《新书》卷六《春秋》中。孙叔敖小的时候,有一次出门,在路上看见一条两头蛇,就将蛇杀了埋掉后回家,哭着对母亲说:“我听说人见了两头蛇就会死去。刚才我看见了两头蛇,恐怕我也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问他蛇现在何处?他回答说:“我担心别人见到这条蛇也会死去,就把它杀掉埋了。”母亲说:“你做了好事,老天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
  这就是最朴素的家风教育。后来因为平安无事,孙叔敖认为这是自己做好事的结果,于是更相信母亲的话,做了更多的好事,名声也就越传越远,于是被举荐为官。
  帝尧摄政官舜、商王武丁相臣傅说、商纣王重臣胶鬲、齐国宰相管仲、楚国令尹孙叔敖、秦国相国百里奚等都是平民出生。《孟子·告子》列举了他们当官前的身份之后说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就可以坚韧他的性情(“动心忍性”),增长他的才干。孟子谆谆告诫说,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没有贤臣,国外没有强敌,常常容易灭亡,这就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教训。
  楚国老百姓听说孙叔敖将出任高官,都很高兴。孙叔敖自己却非常冷静,《列子·说符》和《淮南子·道应训》都记载了狐丘之诫的典故:孙叔敖即将任官时,年高德劭的隐士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有三种情况会招致社会上对你的怨恨。一个人地位高了,任何人都嫉妒;官做得太大,君主不放心;待遇高了,承担的责任就大,招致的仇怨也就多了。
  针对狐丘丈人提出的“三怨”,孙叔敖稍加思索,提出自己的应对之方:我的地位越高越要谦虚,要对别人更加尊重;我的官越来越大,我要更加小心,不能有一点傲慢;我的待遇虽然越来越多,但可以用来帮助更多的贫困者。我以后就用这些做法来免除“三怨”。老者听了孙叔敖一番话,连连感叹说,这种连圣君唐尧、虞舜也会感到苦恼的事情,您竟然能找到这样好的对策。这就是“狐丘之诫”典故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