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要求。建设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于提升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全育人”对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2021年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充实优化兼职工作队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核心内涵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这一理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协同的育人格局。
这一理念对打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员参与”要求思政队伍突破传统分工,明确各岗位职责,育人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全过程覆盖”要求医学院校构建“序贯式”教育模式,覆盖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要求医学院校创新育人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同时通过跨领域资源整合,拓展思政工作渠道,构建多维育人生态,提高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
然而,当前部分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还不能达到“三全育人”的要求,难以满足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复合型师资力量缺乏
当前,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组成,授课队伍多以非医学专业背景或无医务实践的人文社科专业教师为骨干,缺乏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计中出现“医学”与“思政”两张皮现象。在教学方式上偏重理论灌输,对于医学实践的引导作用有限,难以形成实践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与医学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二)人员培训体系不完善
医学院校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训多聚焦于通用性政治理论,缺乏对医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的系统培训,难以满足临床育人场景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应对医学生复杂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同时数字化工具应用滞后,新技术构建沉浸式培训场景应用不足,培训形式单一。
(三)思政课程缺少规划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已经得到推广,但相关学科建设指导方针与内容规划仍为空白,不少医学院校未建立贯穿医学教育全周期的思政课程体系,开展的思政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浅表化、课程安排上碎片化,缺乏与临床实践、科研教学的有机衔接,学分占比低、学时短,课程考核要求不高,课程吸引力不够。
(四)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多个主体,从校内看,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部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思政课程、专业教学、临床实践等模块仍存在“条块分割”现象,育人效果不佳;从校外看,部分医学院校未能与医院、社区、公共卫生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校外实践基地、医疗行业案例库等资源开发不足,实践育人平台不够丰富。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思政工作是高校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抓手。一些医学院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到位,将其视为辅助性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投入。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人员配备、培训投入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培养机制不健全。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构建一支多元化、专业化、协同化的思政队伍,以满足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然而,当前部分医学院校针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未开展专门培训,未能为相关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评价机制不科学。当前部分医学院校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在内容、指标和方法上不够科学,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多以理论研究成果和学生评价为主,未实现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效果量化评价,存在“软指标”多、“硬约束”少的问题,难以全面客观评估工作成效,从而影响相关人员提升实际育人效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投入不足。部分医学院校未设立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育人项目开展中缺乏资金支持。此外,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持,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技能培训,限制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四、高质量建设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相关策略
(一)提高思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思政工作是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医学院校应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经费划拨时将其纳入整体规划,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思政工作队伍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健全思政工作队伍培训机制。配齐配强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训体系,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的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在线培训课程,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满足思政工作人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制定科学的培训评估体系,做好培训过程评估和培训效果评估,全面了解培训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三)丰富思政队伍力量来源。思政课教师是医学院校思政工作的“主力军”,专业课教师是思政教育的“生力军”。要建立思政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的交流机制,鼓励医学生主修医学专业学位的同时辅修人文学科学位,或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人文学科专业研究生。根据人才缺口引进思政教育人才和团队,聘用临床专家为思政课程兼职导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四)拓展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加强医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对“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包括知识考核、技能表现、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医学生走进社区、乡村送医送药,开展健康宣教,安排医学生进入临床科室、医患沟通管理部门进行教学实践,丰富思政课程组织形式。
(五)提高信息化手段利用能力。定期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参加信息化技能培训,鼓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探索利用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工作,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六)建立科学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考察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也关注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绩效,将理论成果产出、学生反馈、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纳入考核指标,全面客观地评估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完善激励机制,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建立奖惩体系,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薪酬待遇等挂钩,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激发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五、结论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加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培养体系、优化队伍结构和健全评价激励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医学院校应继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改革,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为安徽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立项课题(2023xszh15)、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的建设与医院发展研究立项课题(aydjz21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