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处江淮之间,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旧誉为“中原之喉”。既是历史上南北征战之地,又是南来北往之交通要塞,同时山水秀美,古称“山水淮西第一州”。在合肥的历代诗篇中,既有英雄梦的抒发与歌颂,也有山水情的徜徉与流溢,还有南北之间大都会人间烟火的温暖情愫。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讲席教授带着观众一起诗话合肥。
英雄气概
合肥在很长时期都是南北对峙的战场,因此,历史上不少英雄人物都在合肥这片土地演绎过他们的传奇;合肥也培养出了众多本土的英雄人物,他们在历史舞台上争奇斗艳,留下了很多事迹。
“合肥的英雄诗人分成三种情况。”傅宇斌介绍,首先是为国为民、忠贞体国之大臣,例如包拯。包拯留下来的诗只有一首——《书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是包拯任广东肇庆知府时写的诗。人们常说“诗品即人品”,这在包拯身上表现得相当充分。他本人刚正不阿,诗中也主张“直道”,对于贪污腐败甚是痛恨。
其次是护境安民、杀身成仁之英雄,例如余阙。余阙在《咏古》诗中表达了他的志向,诗云:杨生仕州县,谋国不谋身。一朝解印绶,归来但长贫。茅茨上穿漏,颓垣翳绿榛。空床积风雨,蜗牛止其巾。辛苦岂足念,杀身且成仁。
诗中余阙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大夫形象。这个士大夫任官时,只求国泰民安,不为自己谋求利益。因而解任以后,依然一贫如洗。
最后是胸怀天下、忧国忧民之政要,例如李天馥,他是康熙时名相,早年任侍读学士,出入宫廷。其时正是三藩之乱,战火绵延,李天馥在禁中写下了《感怀》一诗:把酒闲吟祇自宽,小窗香灺意阑珊。明河未落云生浅,华露无声月上寒。禁地论思伤老大,塞垣烽火怅艰难。南楼旧属平津胜,几度临风想治安。
从此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天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情怀。
山水之美
元代诗人洪焱祖送友赴任合肥知县赠诗云:“诗书河北无双士,山水淮西第一州。”上句是称颂友人的,不免有夸大之辞,下句是赞誉庐州的,就算言过其实,也相差
不远,反映了合肥山水在古代的出色。
合肥的山有十几座都有诗人的题咏。蜀山、冶父山、浮槎山是题咏最多的。蜀山的特点是清幽,宋人彭汝砺《和张侍读游蜀山》诗云:“日光拂拂已破卯,野色依依犹带秋。风卷旌旗出城曲,云迎步履过林幽。欲扳悬崖访猿鹤,更逐去鸟穷渊丘。脱洒尘埃坐清旷,静窥万物都蜉蝣。”蜀山比较大,诗人和友人早上5点出发,脚步轻快地走进幽静的山林,浮云导路,攀爬岩石,坐在孤岩之上,看猿猴腾跃,看鸟鹤高飞,清风袭面,心胸旷达,看淡生死和万物,心无尘埃。
冶父山的特点是空寂。六安的钟文贞写了《从师游冶父山》绝句三首:“笋舆同去访名山,枫叶不红绿未斑。自把瑶琴傍溪树,乘风一奏白云间。”“无梁殿冷石门秋,铸剑池空水不流。苔藓照人心自古,漫天晴雪落峰头。”“树里湖光一镜开,水晶宫外有楼台。散花不到维摩室,亲捧云珠供佛来。”
“合肥的江河湖泊比较多,又地处江南,雨水较多,因而雨中观湖,经常有迷离之美。这种迷离的美又因为合肥的湖水毗邻平远的山丘,因而静中有动,造成灵动之美。当然,每座湖又各有其特点。”傅宇斌说。
宋人刘攽《巢湖》诗云:“湖势西来迥,川形百道开。中流环岛屿,傍市有楼台。入望苍烟合,凌虚白浪豗。兴来思击楫,惭愧济川才。”首联说巢湖支系众多,登高远眺,有百川入湖之势;颔联的角度变换,泛舟湖面,水击岛礁,岛中楼台耸立街市;颈联说登岛上高楼,湖面上空云雾苍茫,湖面波涛汹涌,画面感强烈。从远处看湖心,如海市蜃楼,迷离苍渺;从湖心看远空,则烟雾迷茫,空远浩渺。
人间烟火
英雄梦的书写在于激发人内心的宏大抱负,是一种热血豪情;山水的观仰与遨游则让人离开世俗,感受醇静与淡泊。而人生琐碎,日常生活也不乏诗意的描写。合肥同样是这样充满烟火气息的温暖之城。
爱情是所有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在合肥历代文人的爱情题咏中,至少有三段是感人肺腑的,分别是姜夔与合肥女子、龚鼎孳与秦淮八艳的顾横波、沈从文与张兆和。他们的作品中最深刻痴情的是姜夔的怀人词。如下面这首:
踏莎行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
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词名很大,词史上认为他是一代宗师。他在合肥居住了几年,认识了一个合肥女子。但姜夔迫于生计,去苏州依附于当时的大诗人范成大。他在合肥时与爱人经常在赤阑桥一带约会。这段爱情随着姜夔离开合肥就结束了,但却是姜夔最深最久的记忆。这首词写他从武汉乘舟到南京,在船上梦到恋人。
合肥山水众多,日常生活自然也有浓厚的山水气息。如宋代诗人孙觌《雨中泊蜀山,见渔人自山半负樵入舟,鼓棹而去》,诗云:“一嶂横青霭,千沤起碧浔。行穿山半腹,坐占水中心。蹋雨松蹊滑,冲烟蓼屿深。时来有登涉,应不系升沉。”这首诗写渔樵合一的生活,也是孙觌的理想生活。全篇叙事,首联写蜀山湖山相连,颔联写渔人背负樵木,穿过山中,踏进舟中。颈联补写其山雨之中行走的小心翼翼,图画感很强。尾联是议论,讲孙觌羡慕渔樵登山入舟的日常生活,因为这无关事业或者仕途的升迁,悠游自在。
“合肥的诗歌当然远不止我们所讲,每个方面也都可以作丰富的拓展。通过讲述,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合肥并不是盛产诗人的都邑,却是盛产好诗的城市。”傅宇斌说,山水成诗,风云成诗,人间烟火也成诗。在我们的周边,处处都蕴含诗意。生活不仅是柴米油盐、工作事业,还有诗和远方。而我们的“诗和远方”不需要到远方探求,它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