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水边捞螺蛳。安徽省疾控专家提醒,小心捞到福寿螺,一只螺体内可以藏匿多达6000条寄生虫,误触误食可能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严重可使人致死或致残!
吃未熟螺肉可能感染这种病
“每年的5~10月,市民朋友们在湿地公园、河道和农田等地经常能看到粉红色的‘葡萄’样的卵块,其实这就是福寿螺的螺卵。”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人、主任技师章乐生说道。
“除了破坏当地生态平衡,福寿螺还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在疾病的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章乐生介绍,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导致的人兽共患疾病,它寄生的中间宿主有很多,淡水螺类就有80余种,福寿螺就包含在内。
一只螺体内可以藏匿多达6000条寄生虫。当进食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生或半生的螺肉,就有可能感染该疾病。感染后将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发热、头痛、呕吐、抽搐以及昏迷等症状,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等,严重时可使人致死或致残。
田螺、福寿螺区分有技巧
章乐生介绍,在外形上,田螺的螺壳比较厚实,螺盖比较圆,锥尾比较突出,从开口到尖端逐渐螺旋收窄形成锥形。而福寿螺的螺壳薄而脆,螺盖扁长,锥尾很短。
此外,福寿螺在植物茎秆和堤岸上产粉红色的卵块。而田螺是卵胎生,幼体在体内孵化后才离开母体。“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福寿螺还是田螺,都可能成为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章乐生表示,大家要养成正确饮食习惯,不生食或半生食螺类和鱼虾,不尝试例如生腌螺肉、凉拌蛞蝓等吃法。“市民还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可能被幼虫污染的路边花草、福寿螺、蜗牛、田螺等,在接触后应及时洗手。如果在野外发现福寿螺卵,切勿触摸,更不要带回家养殖。”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旭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