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合肥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00万辆,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早晚高峰潮汐流、突发事故处置难、违法停车治理烦等问题,既是城市治理的“必答题”,更是市民关切的“心头事”。为破解这一难题,合肥市积极探索科技赋能交通治理的新路径。5月23日,合肥市政协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高科技如何帮助合肥缓解交通拥堵?”线上协商议事直播活动,通过无人机、无人车等技术的演示与深度讨论,展现科技治堵的创新实践。
在直播中,合肥高新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管文洲以辖区交通现状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无人机与无人车的协同应用。他提到,合肥高新区通过“空地一体”管理模式,日均处理违法超千起,事故响应效率显著提升。管文洲举例:上月一起三车追尾事故中,无人机巡航发现这起事故后,5秒内自动生成三维现场图并同步推送至指挥中心,事故车主通过接收系统短信指引,3分钟内完成拍照取证并撤离,全程无需交警到场,避免长达2公里的拥堵蔓延。“这种‘秒级响应’已成常态。”
市政协委员张传林则从市民体验角度出发,强调技术应用应平衡效率与人文关怀。“无人设备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市民,而非单纯执法。”他建议,在非严管路段优先采用劝导机制,并通过技术优化减少误判风险。对此,海康威视解决方案经理王康正以数据回应:“通过百万级样本训练,无人车对违停区域的识别准确率已达92%,未来将重点攻克雨雪天场景下的算法适配。”
中云智能商务负责人张健以一段无人机夜间执法视频为例,展示了技术的延展潜力。画面中,搭载红外摄像头的无人机迅速定位事故车辆,通过热源识别车内受困人员。“除执法外,无人机还能为高架桥倾斜摄影建模,辅助城市规划。”他同时坦言,设备在强风天气的稳定性仍需提升,“目前正研发防风加固机库,预计年内投入使用。”
针对公众关注的“设备是否只为罚款”,管文洲回应称,罚款是最后手段,核心目标是提升管理效能。他以合肥高新区为例,严管道路违停直接取证,非严管道路则以劝导为主。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尹成胜进一步解释,“交通超脑”平台通过实时分析8300余个监控点位数据,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重点路段通行效率已提升超20%。“科技不是替代人力,而是让警力更精准地投入关键环节。”尹成胜说。
“通过空地协同、人机协作、政企联动,我们正逐步破解特大城市交通治理的难题。”市政协委员张传林最后总结道,未来需继续推动技术从“执法工具”向“服务载体”转型,真正实现科技惠民。“科技治堵是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他说。未来,合肥将继续以创新为引擎,推动交通治理从治标走向治本,让科技真正成为市民畅行生活的坚实保障。王晓薇彭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