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因煤而建、依煤而兴,也曾因煤炭资源枯竭一度褪去神采。近年来,淮北不断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一如“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的生态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村一工坊”“产业致富示范带”等乡村振兴模式。
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杨庄村名气在全市可谓响当当,2024年,杨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67万元,位列全市第一,三年间足足翻了14倍。如今在杨庄村,有针织品公司、童车加工公司、冷链仓储物流园等,这些被叫作“梦工场”的工坊,正稳稳地托举着每一个小家的梦。
淮北市杜集区高岳街道杨河路串连着4个村,分别是任庄村、李洼村、双楼村和韩楼村。双楼番茄、韩楼螃蟹等农产品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农产品卖远了划不来,近了又没处卖,明明在一条路上的四个村,却在四口锅里吃饭。”高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常迟告诉记者,高岳街道以中间地带双楼村为牵引,串起两头,拧成一股绳,共建“致富带”。
“致富带”上有产业联建园区,也有农场、工厂,常迟给记者算了算,“致富带”一通,累计带动4个村3000人以上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均集体经济增收百万元左右。
2024年以来,淮北市杜集区开展“一村一主播”培育行动,170余名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走进“网信新农人”培训班,学成后各展神通,为自家宝贝代言。
截至目前,杜集区“村务共享直播间”累计开展线上助农活动100余场次,完成农产品网上交易1000余万元。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