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过去的苦难伤心哭过吗?”
“哭过,哭过很多次,过往的事情不能提,也不想提。我现在的生活比以前不知强了多少倍,所以我对关心我生活的国家、对帮助我的所有好心人,都从内心深处十分感激!”
这是记者7月7日与六安市金寨县双河镇九房村53岁残疾村民冯登春的对话。
从小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的冯登春,并未因生活的苦难而自暴自弃,勇敢地面对挑战,为自己“打造”假肢、痴迷竹编……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成就了属于他和家人的“美好生活”。
不愿因残疾而混日子
1971年,冯登春出生了。3岁那年,他因小儿麻痹症、小肠气等病症而开刀。此后,他的生活因肢体残疾问题越来越严重,30年前不得不接受右脚截肢手术。后来,他的左脚也开始出问题,“我很早就不能走路了,现在轮椅就是我的双腿。”冯登春说。
记者了解到,长大成人之后的冯登春不愿意因为自己的身体残疾而摆烂混日子。生活在大别山深山区,干点什么事情才能生存下去呢?这就成了冯登春面临的最大问题。
他潜心学习,向村里有经验的老人请教,慢慢地学会了一些农村常用的手艺,比如,用竹子编制一些竹耙子、竹筐子、竹篮子等,他还学会用大理石拼接一些小型储水池等,用这些手艺产品换钱维持生计。“我家就住在路边上,有东西的话,卖起来也方便。”他说。
就这样,双腿行动不便的他,常年靠一双手拼命劳作。其右手食指因为做手工活时,被竹签戳破而感染。由于卫生条件差,双手都患上了灰指甲。“做手工活,要用到篾刀,竹子削薄后又很锋利,导致双手经常受伤,伤口多了,坏了也就好不了,慢慢就不全了。”
改建猪圈实现“自动”喂养
冯登春用勤劳的双手打拼生活,学会了手工活,还学会了开改装后的电动三轮车、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甚至还学会了养猪、养鸡、养鹅、养蜂等——在过去的十年里,他每年都要养殖两三头农村土猪,以此为家庭增加收入。
要知道,一名残疾人喂猪可不是一件易事,猪每天都需要大量进食,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冯登春说,他所依靠的是长期关心他的父母。父亲去世后,年迈的母亲就与他相依为命,可以给他提供很多帮助。“但是我妈年龄大了,猪圈又在地下层,根本就搬运不动,怎么办呢?我就想到装一个大塑料管子,一头接在一楼院子里,另一头接到地下层猪圈食槽上面,猪食弄好后,从上面管子口直接往下倒,就解决问题了。”
爱心助他实现“美好生活”
“这么多年来,国家对我的帮助很多,给我办了低保,还有补助,所以才能从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过得越来越有盼头。因此从内心来讲,十分感谢国家,而且我还要专门感谢我的一个好‘大姐’。”冯登春说。
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金寨县众善协会会长窦贤如女士得知了他的艰难处境,于是就带着协会的成员登门了解情况,然后提出相应的救助办法,年复一年,坚持为他解决了很多难题。“包括孩子上学学费问题,就连我这个轮椅,大姐都帮我换第三个了,前几天她又帮我送来一辆电动的新轮椅,很好用。”他开心地说。
记者了解到,从2014年起,窦贤如与协会成员一起努力,赠送冯登春数百只鸡苗,让他利用原先的老房子养殖,每年秋冬的时候,她都会开车去帮他把养大的鸡拉到城里组织义卖。
“今年我女儿高考考得还不错,心里很高兴,感觉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所有帮助我的人,都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会一直把这份感激放在心里头!”冯登春说。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窦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