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
刘之武从容就义,留下一条军毯;孙女将其无偿捐赠给安徽革命军事馆
  一条已经泛黄的军毯,是刘之武烈士的遗物,也被他的后人珍藏至今。7月8日,刘之武的孙女刘天英向记者动情讲述,这条军毯见证了爷爷的革命岁月,也是他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精神的象征。
  被俘后宁死不屈
  刘之武,又名刘逸奇,1902年11月出生于安徽濉溪县临涣镇一个殷实家庭。1922年参与成立青年进步组织群化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他在临涣组织成立农民协会,参加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七七事变后,刘之武义无反顾投身到抗日洪流中。为了革命事业,他卖掉了家里60亩土地筹措革命经费,组建抗日动员委员会和救亡社,积极参与和领导抗日救亡活动。
  新四军来到淮北地区后,刘之武任游击支队二团参谋长,在彭雪枫的领导下,同日伪军进行了殊死战斗。1942年9月,刘之武被中共华东局任命为运河特区敌工部长。他不畏艰险,亲自到敌占区对伪军武装动以民族之情,晓以抗战大义,没费一兵一弹,将百人的武装争取过来,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1943年8月,为掩护战友突围,刘之武不幸被俘。面对诱惑他不为所动,遭遇酷刑,仍宁死不屈。9月2日,刘之武从容就义。
  家人悉心保管军毯
  刘之武的孙女刘天英告诉记者,奶奶曾经常跟她提到爷爷,“爷爷生活极为简朴,所有的补贴都用于改善战友们的伙食。这条军毯是他留下的遗物。”
  对军毯的来历,刘天英从濉溪县党史办和老家一位大伯的转述中得知,这是当年彭雪枫司令员赠予爷爷的。1940年春,河南永城方向近千名日伪军,十余辆汽车气势汹汹地袭来。“爷爷刚来到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二团任参谋长,此次作战取得了大胜。”
  “战后庆功,彭雪枫司令员特意让人拿来一条珍贵的军毯,赠予我的爷爷。”刘天英说,这条军毯,在物资匮乏的当时,是极为难得的宝贝,它代表着组织对爷爷的认可。“此后的日子里,我爷爷一直把军毯珍藏在身边。”
  刘之武牺牲后,家人也将这条军毯悉心保管。
  保持无私奉献的家风
  “我们一家几代人深受爷爷的影响,始终保持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家风。”刘天英动情地说,军毯的故事也勉励着家人,“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爷爷不畏牺牲,甘愿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看到《新安晚报》刊登的安徽革命军事馆(筹)征集革命文物史料的消息后,她毫不犹豫地将这条军毯无偿捐赠,“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红色精神。”
  记者了解到,安徽革命军事馆在持续征集革命文物的同时,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更加生动,全力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我党我军辉煌的奋斗历程。
  安徽革命军事馆长期向社会各界征集各类革命文物史料。联系地址:安徽革命军事馆筹建办公室;联系电话:0551-65961197;0551-65961416;15215697719;18662936123。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琳通讯员刘锟实习生韩木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