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每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弘扬铁军精神 造福一方百姓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被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日前来到淮南上窑林场,看到曾经的荒山,如今已建成新四军纪念林景区,景区分为六大板块,集教育、旅游、生态功能于一体。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成为淮南市一张亮丽的红色名片。
  自筹资金兴建纪念林
  2002年10月15日,在纪念新四军建军65周年和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立10周年的理事会会议上,有人提出淮南市是淮南、淮北两大抗日根据地的接合部,是新四军二师、四师浴血战斗过的地区,应该建一处新四军纪念林,宣传新四军的英雄事迹,弘扬新四军精神,这个提议获得一致通过。
  “说起淮南建新四军纪念林,就不能不提‘一虎带三羊’。”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刘德文告诉记者,当时由单星、宋长汉、柴慎显、丁朝群四位老同志自筹资金,不花政府钱兴建新四军纪念林。单星属虎,宋长汉和柴慎显、丁朝群都属羊,也就有了“一虎带三羊”建新四军纪念林的故事。
  7月8日,95岁高龄的宋长汉告诉记者,建新四军纪念林所需资金由他们自行解决,不给市财政增加负担。建纪念林的倡议发出后,老战士、老同志带头捐款,有上百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以及上千名干部、职工和数以万计的农民群众、中小学生捐款捐物,还有几位已故新四军老战士的儿女及孙辈也主动捐款,共筹集资金200余万元。
  2003年7月1日,新四军纪念林建成揭碑,前后只用了短短8个多月时间。
  数字里的寓意不能忘
  记者采访中注意到,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许多数字都有寓意。
  当年纪念林有65亩,正好符合纪念新四军成立65周年之意;在修建主碑区时,开山挖石、修筑台阶的过程中,从入口处的底部至中央平台修建了37级台阶,寓意新四军是1937年成立。纪念林中央至高处平台为正方形,长20米,宽20米,共400平方米,2和4分别寓意淮南一带曾是新四军二师、四师将士们英勇战斗的地区。
  “建纪念林在树的大小、多少、栽的地点方面也作了精心安排。”刘德文秘书长介绍,当年栽植15公分粗的银杏树65棵,广玉兰、雪松各65棵,以纪念新四军成立65周年。选择30公分左右的大银杏24棵分三组栽在南、中、北三处,每组8棵,寓意新四军是红军长征后留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广东等八省的健儿组成;坚持抗日战争8年;在华中创建了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江、浙东和鄂豫皖等8块根据地。纪念林四周还栽有1600多棵火棘(四季不落叶,秋季结红果),作为绿篱,寓意着新四军的成长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披荆斩棘,千锤百炼,铸成“铁军”,与敌人浴血奋战,果实累累,万古流芳。纪念林中还栽植10棵大的桂花树,寓意新四军成立于1937年,撤销番号在1947年,十年征程,功勋卓著,香飘人间。
  成为闻名省内外的景区
  记者了解到,23年来,新四军纪念林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共植树10万多棵,增加绿化区36片,绿化面积3000多亩,在传承新四军精神时,也造福了当地百姓。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是安徽省唯一的以林、碑、史三位一体弘扬新四军精神和以史育人的宣传教育阵地。”淮南上窑林场负责人甄长勇介绍,新四军纪念林由上窑林场统一管理后,公园以营造红色景区为契机,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规划建设了陈列馆、铁军阁等26个景点。
  据介绍,新四军纪念林自建成之日起就担负起了以史育人、弘扬铁军精神的宣传教育职责,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闻名省内外的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景区。公园已形成了一处集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人文景观、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国家级森林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达50多万人次。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张安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