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池州:隐匿千年的金融重地
□刘方婷
   人们或许未曾想到,位于长江之畔的池州,在古代曾是金融重地,且延续千年之久!
  从秦半两的厚重到南宋关子钞的轻便,从梅根冶的炉火到永丰监的铜音,这座被时光浸润的江南小城,见证了中国货币从金属铸币到纸币的演变历程,也镌刻着古代金融业繁荣与辉煌的印记。
  一
  池州与铸币的渊源,可追溯到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但秦国版图内,六国旧币依然广泛流通,不仅影响经济整体发展,还可能削弱统治基础。对此,秦始皇深感担忧。
  为巩固中央集权,秦朝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废除六国旧币,将货币铸造和发行权收归国有,推行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币为下币的二等制货币体系。秦半两钱由此成为官方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而池州,正是秦半两钱的重要铸造地之一。1980年10月,在原贵池县灌口乡江村东秋浦河西岸(今贵池区殷汇镇)出土了两件秦半两钱铜范。这一发现,证实了早在秦朝时期,池州地区就已具备规模化铸币能力。
  如今,池州市博物馆展出了其中一件铜范(国家一级文物),钱槽、钱文和提耳保存完好,整体由铜锡铅合金铸成,呈长方形,上宽下窄,排列着23个钱槽。钱文“半两”二字为秦朝丞相李斯以小篆题写。每枚钱币重半两(十二铢),约合现在的8克。
  值得一提的是,秦半两钱以“圆形方孔”为造型,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因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此后2000多年,我国古代钱币基本沿袭了圆形方孔钱这种形制。 
  二
  然而,池州的铸币史绝不仅限于秦朝。
  池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吴头楚尾,南北冲要,铜资源十分丰富。早在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就因争夺铜矿资源多次交战。因为铜作为古代的重要战略资源,无论制造兵器,还是铸造钱币,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到了三国时期,池州的铸币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孙吴政权在此设置了官署机构——梅根冶,专门负责冶铜和铸钱,并在虎林城(今贵池区梅街镇乌石村)驻军,以保铸币安全。
  梅根冶当年设在何处?据《池州市志》,其所在地梅根,即现在的贵池梅龙境内九华河、青通河入江口附近。由于周边山区铜矿资源丰富,铜矿开采后就近冶炼成铜锭,然后通过水路运至梅根冶,经重新融化而铸成铜币,再通过水路流通至各地。因此,梅根冶的选址,充分展现了古人铸币活动的眼光与智慧。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大诗人陶渊明出使京都建康(今南京),路过池州写下了著名的五言诗《乙巳岁三月为镇军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题中所提及的钱溪,正是梅根的“别称”。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在此背景下,梅根与京口、九江、江陵逐渐发展成为长江流域四大商业都市。梅根冶也随之成为江南地区盛极一时的铜矿冶炼与铸钱中心。
  到了唐代,梅根冶的繁荣景象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关注。三上九华、五游秋浦的大诗人李白,为池州的名山秀水创作了大量诗篇,路过梅根冶时也不禁发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盛赞。孟浩然在《夜泊宣城界》一诗中提及“火炽梅根冶,烟迷杨叶洲”,通过描绘梅根冶的熊熊火光,展现了此地冶铜铸币的宏大场景。
  铜水流淌,鼓铸不绝。宋代是中国古代铸币史上的巅峰时期,尤其北宋,铜钱铸造数量达到空前高度。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朝廷在池州设立永丰监,每年铸造铜钱二十四万五千缗(缗即串),以每缗一千文钱计算,相当于两亿四千五百万文钱。
  因铸币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永丰监与江西饶州永平监、福建建州丰国监、江州九江广宁监并称为四大钱监,其铸币量位居第二。可见,池州在宋朝金融领域占据显赫地位。
  三
  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受战争影响,为保钱监安全,永丰监并入饶州永平监。
  然而,池州的货币故事并未终结。
  1981年的一个春天,东至县废品回收站职工汤怀友在分拣废品时,从一个破麻袋里发现了两块灰黑色的反刻古体字金属板。好像心电感应一样,他觉得这东西应该是成套的,就花了几天时间在废品堆里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又“淘”出6块同类金属板。由于对板上的字似懂非懂,汤怀友就用报纸包好收了起来。直到3年后,这套“沉睡”的古物在东至县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
  经专家鉴定,这套硬板是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的私印关子钞版,后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宋代印钞版,对研究中国古代货币具有重要价值,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因在东至被发现,按照文物命名惯例,人们将其称为“东至关子钞版”。
  这套钞版共有8件,关子印版、印章各有4件,采用铅铁合金材料制成,分别包括票面文版、尾花版、准敕版、颁行版、关子钞库印、关子监造印、国用见钱关子印、关子富富印。它们长、宽、重虽不尽相同,但厚度基本一致,约0.4厘米。钞版上的文字和图案均为阳文反书,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展现了南宋时期高超的铸造技术。
  最大的一块钞版正中印有“壹贯文省”字样,版首饰着如意纹图案,内栏饰有串形花,底部以云雷纹点缀,整体设计既庄重又精美。版首下方用楷书镌刻了13个横排字:“行在榷货务对樁金银见钱关子”。其中,“行在”指的是皇帝临时驻跸之地临安(今杭州);“榷货务”是官署名,即宋代政府掌管茶、盐、矾、香料等重要商品的专卖机构,也是关子的发行机构;“对樁”意为兑换;“金银见钱关子”则是关子纸币的全称。
  这套关子钞版为何会现身东至?原来,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商业活动日益繁荣,传统的金属货币已逐渐难以满足市场流通需求。而池州地区不仅有着先进的造纸和印刷技术,更是商人从江西景德镇到浙江杭州一带贩运货物的必经之地。为了便利交易,减少运输金属货币的麻烦,商人们会先将铜钱存入“榷货务”,取得官府发行的关子后,前往彼处“榷货务”兑换现金,或换取茶、盐、香药等商品钞引。于是,关子作为一种轻便易携带的纸币,成为商人们跨区域交易的重要凭证,也见证了南宋时期池州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兴盛。
  令人遗憾的是,因应付日益增长的岁贡、军费和上涨的物价,南宋朝廷收入锐减,关子无法完全兑现,导致政府信誉消耗殆尽。关子这一纸币最终因南宋政权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铸币的炉火与锤声早已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中。那些斑驳的铜范、钞版,静静地躺在文物场馆,仿佛一群沉默的讲述者,向世人诉说池州这座江南小城不为人知的金融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