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声音
公共服务需要温度更需制度
  “两名环卫工人花费4小时徒手在8吨垃圾中找到儿童手表”引发网民的普遍质疑。
  事件中环卫工人的敬业精神毋庸置疑,但网民的质疑同样值得深思。一块普通的儿童手表,消耗两名环卫工4小时高温作业、动用垃圾转运系统,从经济学角度看确实“不划算”。
  但公共服务从来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计算题。大同城管局“只要百姓有需求就去做”的回应,体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服务理念,问题在于,粗糙的执行方式暴露了制度设计的缺失——没有分级响应机制,没有风险评估标准,最终让一线劳动者承担了过重的服务成本。
  这种困境并非孤例。从民警帮市民捞手机到消防员救猫,公共服务资源被“小事”占用的情况屡见不鲜。日本建立“特殊救助收费制度”,香港设立“非紧急服务分级响应”,这些经验表明,服务型政府既要保持温度,更需建立科学决策框架。
  与其让环卫工在垃圾堆里大海捞针,不如建立“失物搜寻应急预案”,明确贵重物品标准、定位技术辅助流程、跨部门协作机制,用制度保障善意不被浪费。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社会价值的错位。我们感动于“不惜代价”的救助故事时,往往忽略了劳动者的尊严与权益。环卫工在40℃高温下徒手翻找垃圾的画面,本质上是对职业安全防护的拷问。
  与其宣传“吃苦奉献”,不如配备金属探测仪、机械臂等工具,用技术创新降低人力消耗。垃圾处理厂标配热成像仪寻物等案例提醒我们,文明的社会应该用智慧解决问题。
  公共服务需要跳出“要么全做要么不做”的二元思维,在人性化与专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下次再遇到类似求助时,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值不值得”,而是“有没有更优解”——这才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真谛。
  据安徽时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