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被《三国演义》淡化的东吴元勋
□吴云涛
  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皇皇长卷中,东吴常被置于魏、蜀的耀眼光芒之下,旗下一些关键人物也遭忽视。譬如陈武,这位身长七尺七寸、面黄眼赤、容貌奇特却勇冠三军的安徽猛士,便是被《三国演义》大幅弱化、隐略乃至扭曲的东吴元勋。陈武并不是小说中那个被树杈绊住、戏剧性殒命的二流角色,而是辅佐孙策开基业、受到孙权倚重的禁军统帅。陈武作为统领“庐江上甲”的百战骁将,其勇烈、忠义,无愧为东吴政权的奠基之石。
  《三国演义》有十几处对陈武的描写,但流于浮光掠影。其赫赫战功被忽略,其壮烈殉职的真相更是被改写得近乎滑稽——竟是在与庞德交战时被树枝挂住袍袖而被斩杀。这种笔法,主要根植于罗贯中“尊刘贬吴”的叙事倾向。 正史对陈武有客观记载。如记述陈武生平的《三国志·吴书·陈武传》,提供关键细节的《江表传》,作为补充史料与注引的《三国志注》《建康实录》等,还包括合肥之战联动记载的相关背景文献。拨开迷雾,真实的陈武自有一番风云气象。
  少年从龙开基业
  陈武,字子烈,生于176年,安徽宿松陈汉(古庐江松兹)人。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十八岁的陈武身负过人之勇,前往寿春投奔依附袁术的孙策。其异于常人的形貌(面黄眼赤),过人的武力,立刻引起了孙策的注意,次年,陈武便追随孙策从历阳渡江,踏上平定江东的征程。在牛渚矶首战告捷后,他又随军转战,连破秣陵、曲阿、吴郡、会稽等重镇,凭着实打实的军功,被孙策拜为别部司马,开始了其辉煌的军旅生涯。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攻破了庐江重镇皖城,太守刘勋败逃,其麾下大批庐江郡的士卒归降。孙策深知“庐江上甲”剽悍善战(曹操亦曾募得庐江郡的精兵数千,号为“庐江上甲”,视为精锐),为有效整编这股力量,他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将这些同乡将士编为一军,交由同是庐江松滋人的陈武统领督训。陈武不负所托,将这支新军锤炼成为孙策手中一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王牌。史载“策破刘勋,多得庐江人,料其精锐,乃以武为督,所向无前”,正是对陈武统兵能力的最高赞誉。陈寿在《三国志》中将陈武与周泰、甘宁等并列为“江表之虎臣”,肯定其早期奠基之功。
  督领禁旅显威权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年仅十八岁的孙权接掌江东基业。此时,陈武以其元老重臣的身份、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可靠的品格,成为了孙权稳定局势、巩固权力的重要倚仗。孙权待他“如兄长一般,二人十分亲密”,这份超越寻常君臣关系的情谊,在东吴历史上亦属罕见。
  孙权赋予陈武的职责,更是关乎身家性命的核心军权——督领五校。这“五校”仿效汉代北军精锐,包括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实为拱卫孙权的核心禁卫力量。陈武成为东吴实际上的禁军统帅,掌控着护卫孙氏政权的刀把子。孙权敢将此重任托付,并“数至其家”相谈议事,足见对陈武的信任已臻顶点。
  陈武的威望不仅仅源于他位高权重,更因其非凡的人格魅力。他“仁厚好施”,宽厚之名远播,“乡里远方客多依投之”——远近豪杰、乡党宾客纷纷慕名前来投靠,在其帐下效力。这使得陈武不仅手握精兵,更在江东民间和军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因战功累累,陈武最终官至偏将军,考虑到当时孙权自身官位也仅为“讨虏将军”,陈武在东吴军中的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赤壁烽火砥东流
  建安十三年(208年),决定三分鼎足之势的赤壁之战爆发。在这场史诗般的战役中,陈武扮演了关键角色,承担了极其危险的突击任务。
  根据史料记载,陈武时任第四队领兵长官。他率领着三百只冲锋战船和二十只装满引火之物的火船,乘着东南大风,于夜色掩护下,悄然航行至赤壁以东,距离曹军水寨仅两里的水面潜伏待命。时机一到,陈武一声令下,战船齐发,二十只火船如离弦之箭,在风力的助推下,以不可阻挡之势撞入被铁环锁连的曹军船阵。顷刻间,“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火弥天”,曹营陷入一片火海。
  陈武并未止步于放火烧船,而是“奋勇当先”,率领士兵在一片喊杀声中突入混乱的曹寨,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其勇猛突击极大地加剧了曹军的混乱,有力地配合了周瑜、黄盖等部的正面攻势,逼得曹操最终弃营北逃,由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逍遥津血染忠魂
  然而,一代骁将的辉煌生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逍遥津走到了悲壮的终点。
  是年,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北攻合肥,志在必得。镇守合肥的曹魏名将张辽,表现出超凡的胆略和指挥才能,先以八百精锐步卒趁夜突袭,大破吴军先锋,挫其锐气。随后,在逍遥津渡口,张辽看准孙权轻敌冒进、大军未及集结的致命破绽,亲率主力发动了雷霆般的总攻。
  战况急转直下,吴军各部猝不及防,阵脚大乱。大将宋谦、徐盛所部被击溃败走。孙权被张辽的劲卒死死围困,性命悬于一线。在此千钧一发之时,护卫主公的重任,落在了禁卫统帅陈武及其麾下最精锐的庐江旧部肩上。陈武与同样拼死护主的猛将凌统(凌操之子),率领亲兵卫队“奋力死战”。他们如同磐石,死死挡在孙权与死神之间。陈武所部,这支由他一手训练、源自“庐江上甲”的百战精锐,在合肥逍遥津畔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了惨烈无比的厮杀。陈武抱着必死之心,“奋命战死”,其麾下精锐卫队亦几乎全军覆没,血染津水。正是陈武部以血肉之躯筑起的防线,为凌统等人拼死护卫孙权突围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当援军最终击退曹兵,在尸山血海中寻得陈武时,这位为孙氏政权奋战二十余载、从少年拼杀到中年的东吴柱石,已永远闭上了双眼。
  史载,“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孙权闻讯,“哀痛至切”,“自临其葬”,以最隆重的礼节安葬了这位兄长般的忠臣良将。不仅如此,孙权亦厚待陈武的后人:长子陈修十九岁即被拜为别部司马,后升校尉,封都亭侯;次子陈表,亦因父功勋,被选为太子孙登的翼正都尉,后主动求为将领,屡立战功,官至偏将军,封都乡侯。
  罗贯中笔下那个被树枝绊住丢了性命的“陈武”,不过是一个模糊的艺术形象。真实的陈武,是顶天立地的东吴元勋、江表虎臣。当我们在历史的星空下,寻找那些被忽视的古代将星时,陈武,这位为东吴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安徽男儿,正在一个角落闪烁着忠魂毅魄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