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高温,热浪席卷,却有一群人在烈日下坚守岗位,默默奉献,让城市更加美好。他们中,有机务人员、有民警辅警、有电力工人……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忙些什么。
7月,合肥新桥机场的停机坪又迎来了忙碌的暑运。连日高温,停机坪地表温度达50℃至60℃,在常人难以想象的酷热中,一群机务人员用汗水保障着每一架飞机的安全起落,孙汉文正是这条安全防线的坚实守卫者。
每天钻入起落架舱数十次
孙汉文2017年入职,是一名整机放行人员,主要负责飞机的日常航前、航后以及短停过站检查,及时处理飞机的突发状况,确保每一架飞机满足安全适航的状态。
高温天对于机务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接触零部件开始,就要经受“烤”验。“之前有同事裸露在外的皮肤被烫伤。”孙汉文在工作前会仔细穿戴好工作服、防护手套,把防护措施做好,保证操作时不会直接接触裸露的皮肤。
东航的飞机在合肥暑运每天有五十多班,分配到每个人身上,孙汉文大概要做六架次维修,每次都严格按照飞机飞前、短停过站以及航后程序进行。
工作期间,孙汉文日均步数达2万步以上,每日爬高上梯达40至50次,每天弯腰钻入起落架舱接近40次,每天至少要喝两到三升水,水分也几乎靠汗液排出。
在高温密闭空间工作更是一大“烤”验。日常维修,孙汉文需要进入飞机尾部的APU区域(辅助动力装置),偶尔进入油箱工作,这里比外界热5℃至10℃。“在油箱里工作就像蒸桑拿一样。”孙汉文笑称。
面对这类工作,航线车间经理会提前进行评估,避免在正午开工,提前为维修人员准备清凉毛巾、盐汽水、冷饮等,时刻询问维修人员的身体情况。此外,机务班组里二十多人时刻准备轮转。
全力保障乘客安全出行
夏季天气突变,航班难免出现延误的可能。“飞机延误的情况下,我们的神经会高度紧张,更加注重安全,不会因为时间紧张而着急忙慌地从事维修工作。”
孙汉文提到,航线车间在这时会采取措施,在不同工作点增加人手,通过多点同时开工来压缩维修时间,尽量做到在安全稳飞的前提下不延误航班。
去年八月中旬,他负责检查的飞机机械运行情况。当日温度达39℃,发动机机舱里温度达60℃至70℃,他和同事们顶着热浪排查,在操作时,咬牙坚持,按工序轮流进行拆装与维修。
维修控制中心(MCC)也在同步行动,他们根据航班出港顺序和飞机实际状况实时调整作业时间,通过精准调度为一线维修争取缓冲空间,最终成功避免了航班延误。
发现问题、更换部件、完成测试,确认一切正常后放飞飞机,是孙汉文的工作日常。高温给这套流程带来了考验——汗水模糊视线对操作的影响,灼热气浪对体力的消耗,让每一个步骤变得更加艰难。
为什么能坚守这么辛苦的工作?孙汉文说,答案藏在他的初心与责任里。因为喜欢维修工作,他读大学时主动选择了航空发动机维修专业,也算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所以一直坚持下来。
支撑他熬过夏季酷暑考验的,还有那沉甸甸的工作意义。“每一次查明故障,排除隐患,看着飞机顺利地推出起飞,保障了乘客的安全出行,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孙汉文说,
在暑运的热浪里,在高温与客流高峰双重压力下,孙汉文用热爱和专业顶住“烤”验。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他却没放下手里的扳手。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实习生吴一倩通讯员周悦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