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闲话趣论
大暑习俗好缤纷
□钱续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虽然是一年中气温最热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习俗最多的节气,其涉猎地域之广、涵盖内容之丰、特色彰显之独,是其他节气绝对不可比拟的,真可谓:“尽日逍遥避烦暑,吃喝玩乐不重样。”
  “身膺民社寄,民以食为天。”(清·戴亨《题观稼图》)说到大暑节气的吃,首先不得不提到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的一句谚语:“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要吃金银蹄。”龙井茶香鸡本身就是杭州特色菜,选用“淡而远”“香而清”的地道杭州龙井茶,加上松软适口、肉质细嫩的童子鸡,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而在福建莆田地区,有在大暑这天吃荔枝的习俗,他们会将鲜荔枝浸在冷井水里,想吃便取出来,这时候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当地人叫“过大暑”。广东人则喜欢吃仙草,仙草又叫凉粉草、仙人草,具有消暑的作用,所以有句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台湾人会在大暑这天过“半年节”,因为大暑是在农历六月,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台湾地区的人们会在拜完神明后,全家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一种甜食,当地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在大暑这天吃“半年圆”,寓意团圆与甜蜜。此外,台湾地区还有大暑期间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与“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光吃肯定不行,还得来点喝的,羊肉汤自然是首选。华北地区主产麦子,而大暑正巧就在他们的农闲期,为了慰劳上半年的辛勤劳作,也为了调节好身体为下半年的艰苦打好基础,每逢大暑日,当地的老百姓就会做羊肉汤来补补身子。在浙江温州等地区,在大暑这天有“喝伏茶”的习俗,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而酸梅汤是老北京地区传统的消暑饮料,制作原料主要有乌梅、山楂、陈皮、桂花、甘草、冰糖等,非常适合夏日里辛勤劳作、耗气伤津、胃口不开、情绪烦闷的人群。
  大暑节气的活动和仪式也不少,“晒伏姜”源自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我国的一些地区还有大暑“烧伏香”的习俗,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然,“烧伏香”还有一个寓意,因为伏天,人很容易中暑,或是身体不适,所以“烧伏香”也寄托了人们的一种心愿,希望能够保平安。
  尽管大暑节气十分炎热,但是人们在消暑纳凉的同时,仍然不忘热中取乐,“斗蟋蟀”和“看流萤”就情趣盎然。大暑是蟋蟀出没最多的季节,因此“斗蟋蟀”在很多地方风靡一时,其斗法颇有“讲究”,需要挑选体型雄壮矫健的蟋蟀,用马尾鬃来进行引逗,让它们相互较量,这项活动成为人们炎夏时节消遣娱乐的快乐源泉。古人称萤火虫为“景天”“夜照”,是“提着灯笼的精灵”,唐代诗人杜牧就把姑娘们在草坪上扑萤的情景跃然于纸上:“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宋代的陆游年迈时依然童心未泯:“老翁也学痴儿女,扑得流萤露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