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一下“淮南王”,其词条总括部分说,淮南王是中国古代王爵的封号,以此命名的人物分别有:“汉朝的英布(又称黥布)、刘长、刘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邕、司马允、刘冲、石昭、苻黄眉、苻生、刘讳、刘子孟、直勒它、高仁光、陈叔彪、拓跋他、拓跋世遵、拓跋宣洪;隋唐时期的李锷、李茂等。”所列19位淮南王,苻黄眉、刘讳、直勒它、李锷均明显错误,现据史料予以纠正。
关于苻黄眉
十六国时期的前秦是氐族政权,351年建国,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开国皇帝是苻健。苻健先以长子苻苌为皇太子,后来苻苌战死疆场,于是改立第三子淮南王苻生为皇太子。苻黄眉是苻健之侄,苻生堂兄,因骁勇善战、谋略过人,前秦建国后,初任辅军将军,镇守洛阳,后迁辅国将军。353年,后赵降将张遇在关中发动叛乱,苻黄眉领洛阳兵赴关中平叛立功,被苻健升任卫大将军。《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记叙此事说:“皇始三年张遇之乱黄眉自洛阳来奔健以为卫大将军淮南王生素与黄眉友善及即位封为广平王”。
苻黄眉的“淮南王”爵位就是因为这段记录的断句错误而造成的。百度注这样断句:“皇始三年,张遇之乱,黄眉自洛阳来奔。健以为卫大将军、淮南王。生素与黄眉友善,及即位封为广平王。”仔细检校,这样断句并无不妥,苻黄眉确像被苻健封为淮南王。
其实百度词条创作者对前秦的历史并不完全了解。苻生是于351年正月封淮南公,次年正月晋爵淮南王,355年四月册立为皇太子。张遇之乱发生在353年七月,这时候苻生还是淮南王,苻健也不可能再封苻黄眉为淮南王,因此《前秦录》引文的正确断句应该是:“皇始三年,张遇之乱,黄眉自洛阳来奔,健以为卫大将军。淮南王生素与黄眉友善,及即位,封为广平王。”由此看来,前秦苻黄眉王爵并非“淮南”而是“广平”。
顺便科普一下淮南王苻生。苻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当了皇帝的淮南王,在淮南王位是352-355年,在皇太子位是355年,在皇帝位是355-357年。357年六月,其堂弟苻坚发动政变,夺取皇位,苻坚不承认苻生的皇帝身份,只以王爵加谥号为“厉”,与西汉刘长一样,都以“淮南厉王”的身份在历史上出现。后来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又发动淝水之战,惨败后直接导致前秦瓦解。
关于刘讳
百度词条说刘讳是(南朝)宋文帝的第十一皇子,448年被立为淮南王。据《宋书》本纪五《文帝》载:那年八月甲子日,“立第十一皇子刘讳为淮南王”。
查《宋书·文帝纪》,却是“立第十一皇子讳为淮南王”,百度引文多了一个“刘”字。接着查《明帝纪》,发现宋文帝第十一皇子的大名叫“刘讳彧”,“太宗明皇帝讳彧,字休炳,小字荣期,文帝第十一子也”。
这下就清楚了,这两处的“讳”并非取名用字,而是避讳的“讳”,因为刘彧后来当了皇帝,所以“彧”字要避讳,在史书里不能直接写出来。再如同年四月,“以抚军将军、雍州刺史武陵王讳为安北将军、徐州刺史”。武陵王即后来的宋孝武帝刘骏,“骏”字同样要避讳。因为刘彧和刘骏后来都当了皇帝,所以两位皇帝的大名都要避讳,百度将“刘讳”作为淮南王成员之一是不妥的。
那么此处的“淮南王”就是刘彧吗?不然。同样是《宋书·文帝纪》,又有452年七月“淮阳王讳改封湘东王”的记载。另外《南史·宋本纪中》和《资治通鉴·宋纪》都说刘彧是宋文帝第十一皇子,初封为“淮阳王”,后来由淮阳王改封湘东王。看来《宋书·文帝纪》所记应是将刘彧的“淮阳王”误写为“淮南王”了。退一步说,因为诸史记载不一,刘彧最多只能算疑似淮南王。
关于直勒它
百度词条所列的北魏淮南王中,既有直勒它,又有拓跋他,实际上直勒它就是拓跋他,如假包换。
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都以正统自居,南朝称北魏为“索虏”,北朝称刘宋为“岛夷”。据《宋书·索虏传》,公元442年,北魏将领拓跋提给刘宋徐州刺史致信,声言将分兵十路,大举攻宋。其中一路是以司马文思和鲁轨南趋荆州,“使持节、都督洛豫州及河内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淮南王直勤它大翰为其后继”。
“大翰”即大汗,本义是部落酋长;“直勤”即“直勒”,是鲜卑语言的音译,表义大抵如同汉文中的宗室、皇亲、国戚之类。直勤是一种身份象征,只有皇室拓跋姓官员才有资格称直勤。在史籍中,直勤常常被写成宜勤、宜勒或直勒,因此,拓跋提信中的“直勤它”等同于拓跋他,百度词条将直勒它与拓跋他并列为北魏同时期的两位淮南王明显与史实不符。
就拓跋他来说,如果在中国历史上全部淮南王中评选“之最”,则“非(拓跋)他莫属”。拓跋他是历史上最早的鲜卑族淮南王:身后淮南王元显、元世遵、元敬先、元宣洪都是他的后裔;年龄最大的淮南王:高寿至73岁病薨;在位时间最长的淮南王:从6岁袭爵,19岁改封淮南王,至73岁病薨,在王位时间长达67年,其中在淮南王位54年;转岗最多的淮南王:先是袭封阳平王,后来改封临淮王,最后转岗淮南王;战功最为卓著的淮南王:灭山胡,破柔然,抗刘宋,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的重大军事行动几乎都有他的身影;侍奉皇帝最多的淮南王:先后侍奉过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南安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等6位皇帝。
关于李锷
百度词条说,“唐朝淮南王李锷的业绩见之史册不多”。史料虽然贫乏,却也能搜检出来。据《旧唐书·顺宗纪》,805年三月,“以翰林学士王叔文为度支盐铁转运副使。杜祐虽领使名,其实叔文专总。宰相贾耽兼检校司空,郑瑜吏部尚书,高郢刑部尚书,韦执谊中书侍郎,镇冀王士真、淮南王锷、魏博田季安皆检校司空”。
其年正月,唐德宗薨,唐顺宗即位。唐顺宗任王叔文为翰林学士,韦执谊为相,开始了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等以唐顺宗久病为由,胁迫唐顺宗矫诏禅位唐宪宗,永贞革新失败。引文所述即永贞革新过程中的人事变动之一,但《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均无此记载。
永贞革新的领导者是“二王八司马”,新任职的翰林学士王叔文是“二王”之一,中书侍郎韦执谊是“八司马”之一,而“淮南王锷”就是百度词条创作者理解的淮南王李锷。
查《旧唐书》各“宗室王传”和《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各“宗室王传”,均无“淮南王(李)锷”,而《旧唐书》《新唐书》均有“王锷传”。王锷曾在地方任岭南、淮南、河中、河东节度使,在朝廷曾任刑部尚书,后“加同平章事”,成为宰相,王锷加检校司空正好是在他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
另查“镇冀王士真”即镇冀(成德)节度使王士真,“魏博田季安”即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朝廷将王士真、王锷、田季安同时加“检校司空”的荣誉性虚衔,是永贞革新的主持者们对封疆大员的笼络,期望他们支持改革。百度词条创作者望文生义,将“淮南(节度使)王锷”理解为“淮南王(李)锷”,只能算是低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