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立在桌面上当夜灯使用的“书灯”、嵌入NFC芯片的数字书、可存千年的“复活”开化纸……每年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亮相时,都会上演一波拼颜值、拼科技、拼趣味、拼底蕴的“神仙打架”。说起录取通知书,中国古代科举放榜之后,也会给登科学子寄递录取通知书,那时候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早的录取通知书出在唐朝
科举制存在了1300年,登榜者的录取通知书也伴随其千年之久。中国最早的录取通知书出现在唐朝。
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为地方与中央两级,即在各州县举行的解试(又称州试)与在都城长安举行的省试。解试后,考生去本州县署衙或贡院外看榜,比较方便;但参加省试后,外地考生无论留在长安等到发榜,还是先回家待到张榜时再去长安看榜,都费钱、费力还费时,家贫的、有事的或自觉希望渺茫的考生,很多匆匆返乡。为此,官府有了一项很人性化的举措:省试出榜后,把榜单发布到各州县,让他们能够就近且及时地知道是否被录取,“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这有点“集体录取通知书”的意味。
在省试中进士及第,对于考生和整个家族来说是极大的荣誉。大约在李隆基时期,登科考生专门寄给家人报喜用的“泥金帖子”隆重登场。唐末五代时期的文学家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写道:“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泥金帖子是指用金色涂料书写录取信息的笺简,已是精心制作之物,只因为是考生自行附在家书中寄回去的,还不能算正式的录取通知书。
唐朝中后期,官方专门寄递给登科学子的“金花帖子”出现了。金花帖子以“阔三寸,长四寸许”的素绫为轴,轴心用金花装饰、金粉书写考生的姓名与名次等,制作更加考究。尤其重要的是,它属于官方正式发放的凭证,被称为“榜帖”,还是通过官方渠道邮寄的,因此被视作最早的正式录取通知书。
北宋的通知书有主考官签名
北宋的录取通知书沿用了“金花帖子”,不过文字写在洒金粉的高档纸张“黄花笺”上,还增加了中第者籍贯、家族背景等信息,体现了朝廷对人才的重视,也说明科举管理日臻完善。
有趣的是,寄给考生的“金花帖子”上,还会详细介绍主考官,从头衔到生辰,甚至父祖的大名也列在上面,主考官还会亲自签名。南宋学者洪迈在公元1192年完成的《容斋续笔·科举恩数》一书中,介绍了北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甲科状元、后来成为名臣的孙仅的录取通知书:先列出主司4人的头衔,分别是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浩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馆朱,还有这些人的签名;接着是4人的生辰、祖讳某,父讳某之类,然后才提到状元本人。
南宋之后,金花帖子逐渐被简化文书取代。但在整个宋朝,人们都把金花帖子视作珍宝,无论是自家的、高价购来的或是机缘偶得的,都会世代相传,让子子孙孙都能沾文采、得好运。洪迈能如此详尽地介绍孙仅的金花帖子,就因为此帖被他精心收藏。
苏州昆山的龚氏是宋朝的书香望族,四代人里有7位考中进士。公元998年,龚识及第,是宋朝苏州出的第一位进士。他的金花帖子一直被家人珍藏,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陆游还亲眼见过。甚至到明朝,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还提到:“宋朝吴郡士登科者,始于龚识……犹藏登第时金花榜帖。”
进士及第有金花帖子,各地考试的被录取者呢?在宋朝,他们得到的是金花榜子。这是模仿金花帖子制作的,但不那么讲究,材质多为打磨过的木牌,以1尺半高、6寸宽、绿地缘边的为主。金花榜子个头大,上面写的字却不多,主要是考生的姓名、名次、籍贯之类,很少列出主考官的详细信息。
古时的录取通知书,经常把考生的父亲、祖父、曾祖的姓名都列上去,有时还要注明是否当过官(仕或不仕)、是否在世(故或存)。这是因为考取功名是光宗耀祖的特大喜事,考生的祖宗三代都有权享受荣光。
吹吹打打送“捷报”成美差
明清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考试的录取通知书都称为“捷报”或“报帖”,老百姓则亲昵地唤它作“喜报”。
现代人想象的喜报应该是喜气洋洋的金黄色或大红色的。其实,并不是所有喜报都是如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还出现过绿色、紫色的喜报,甚至只是白纸一张。录取通知书最后会加盖专门印章,即所谓的“过朱”,以显示权威性。
清朝时,我国的印刷业越来越普及,录取通知书也与时俱进,出现了刻印版:用标准印模提前印好,留出空白处,确定中榜者后,用笔在空白处把信息填上即可。那时科举鼎盛,考生众多,录取人数也明显增加,使用刻印版能大大提高效率,让上榜者尽早收到日思夜想的喜报。
刻印版录取通知书一般只用于地方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还是要隆重地书写捷报并由报喜人送达。其实,南宋以后,官府已经开始派专人隆重地去中榜者家中报喜。明朝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在他专门记录当朝典章制度的《觚不觚录》中写道:“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
报喜人又称“报榜人”“报录人”,民间直呼为“报子”。他们至少3人一队,举着彩旗、牵着大马,有时还带着奏乐班子,一路上吹吹打打,像迎亲一般热闹喜庆。这也不奇怪,因为当时人们对“金榜题名”的重视程度很高,与“洞房花烛”是一个级别,并列为古代男子的人生两大喜事。
报喜人常常会得到很多赏钱,有时还能得到考生家人美食美酒的款待。送喜报如此有利可图,自然是衙门小吏挤破脑袋去争的美差。有时一户人家前后去几拨报喜人,有时无关之人也会主动跑去当“报子”,甚至出现途中抢走喜报、自己跑去求赏钱的。
得了喜报的人家,自然是极为珍视。或者小心珍藏,或者厅堂高挂,大户人家还有供在祠堂里的,以示光宗耀祖。清朝的喜报版幅较大,据说就是为了方便悬挂。
状元张謇的“捷报”成文物
清朝状元张謇的“捷报”保存至今。这张捷报的背后,是他25年考取功名的不易。话说张謇少时聪颖且能吃苦,5岁开始跟随父母学习《千字文》,15岁考中秀才,可谓是少年得志。但他之后的科举之路并不顺遂,会试屡屡名落孙山。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是慈禧太后60岁大寿,为此特设了恩科。年过四旬的张謇在父亲的逼迫下第5次进京赶考,终于在殿试中被点了状元。
张謇的捷报是在黄纸上端端正正用墨笔手书的:“贵府少大老爷张謇恭应殿试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修撰”。捷报中,不仅写了名次,连官职翰林院修撰(六品)都直接定了下来。这张捷报保存至今,体现了张謇及其后人对它的珍视,以及当地政府对文物的重视。
1905年,延续1300年的科举寿终正寝。在此前后,众多实行新式教育的院校开始出现。比如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1911年清华学堂建成,它们就是后来著名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
这些大学采取自主招生方式,录取信息经常刊登在报纸上。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