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莫过于五代十国了。在那武力至上的混乱年代,文人被边缘化,难得应有的尊重,就连大部分状元的身世都记录不完整,有的甚至湮没无闻。南唐时期唯一有记载的状元伍乔,有幸被部分典籍记录了下来,但对其身世的记载多语焉不详,以致后来相关地方志中出现相互矛盾的介绍,令人莫衷一是。
生卒
对伍乔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宋代的《南唐书》。《南唐书》有三部,其中最早胡恢所撰的已佚。传世的两部,其一是北宋马令所撰,其卷十四载:“伍乔,庐江人也。性嗜学,以淮人无出己右者,遂渡江,入庐山国学,苦节自励。”接着在介绍其苦学、应试和擢第后称其“署宣州幕府,考满,迁考功郎,卒于官”;其二为南宋陆游所撰,其卷次和体例及风格等虽与马《书》不尽相同,但对伍乔身世的载述却区别不大。
马令的祖父马元康世家金陵,谙熟南唐旧事,曾广泛收集旧史遗文、遗老传说见闻而未及撰著,马令缵先志而著《南唐书》;陆《书》在参考南唐史事相关记载的基础上,陆游亲自调查、搜集民间有关南唐传说。因而两书的可信度都应该是很高的。既然他们都确认其“卒于官”,之后又无北宋任职记录,所以伍乔应卒于南唐亡国时的975年前。
但清代庐江县令孙弘哲所作《南唐儒者伍乔墓表》(光绪《庐江县志》)却持怀疑态度:“乔之卒于官,或曰署宣州幕府,考满,迁考功郎,卒于官;或曰黄巢乱,与同乡里张乔栖老九华;或又曰江南国除归隐九华以终。夫乔贵池人,生于唐懿宗末年。”唐懿宗李漼自859年至873年在位;按伍乔于南唐亡国时的975年去世,那么其年龄也达103岁,这似乎不太可能。关于张乔,清人胡凤丹的《青冢志》曾这样介绍:“(唐)张乔,池州人。咸通中进士。黄巢之乱罢举,隐九华山。”咸通即唐懿宗年号。这难免让人怀疑,孙知县似乎是将张乔当成伍乔而误入墓表了。
伍乔生于何年?据古诗文网“后官歙州通判、考功员外郎,年七十卒”和澎湃新闻“(伍乔)年逾古稀病卒”等介绍反推,其当生于公元十世纪初年。所谓伍乔隐居九华山的记述,应是其对《唐诗纪事》所载“(张乔)遂与伍乔之徒隐九华”的误读,且《九华山志》中也无伍乔之名。
籍贯
《南唐书》等都称伍乔为庐江人,可奇怪的是,除孙弘哲外,一些志书中也出现了伍乔籍贯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记载。
《大明一统志·人物志》将伍乔同载于庐州府和池州府,在庐州府载其为“庐江人”,在池州府又称其是“秋浦人”;从记述的身世都是“入庐山国学”并“举进士第一”,后官至“考功郎”看,并非是同名的两人。同样,《江南通志》也是在池州府说伍乔是“贵池人”,在庐州府中又称其为“庐江人”。惟《大清一统志》只在庐州府载其为“庐江人”。
可能是对一统志的记述不好把握,光绪《安徽通志》作模棱两可的载述,其《选举志》称:“伍乔,贵池人,有传,作庐江人。”但在“庐州府”综合《南唐书本传》和《十国纪年》的内容称:“伍乔,庐江人。”
安徽所辖的两地府县志也均有载:嘉庆《庐州府志》和《庐江县志·人物志》全文引用马《书》的内容称伍乔“庐江人”,但孙弘哲不仅认定伍乔是“贵池人”,还不知凭什么得出“今伍氏居庐江者,是其后”的观点。《贵池县志》全引《十国春秋》内容,但将其中的“庐江人”改成“游庐州”,从而否定伍乔“庐江人”的身份。这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真相的揭示是一种阻碍。
其实,方志中出现的矛盾记述,其真伪并不难判断。观地图不难看出,庐江地处长江以北;秋浦即贵池,与庐山同处长江以南。从《伍乔传》“以淮人无出己右者,遂渡江,入庐山国学”的记述和伍乔离家赴庐山途中所作《冬日道中》“暮烟江口客来绝,寒叶岭前人住稀”的诗句看,伍乔是“渡江”而到庐山的。而秋浦与庐山两地沿长江呈一条直线,往来根本不需要绕道且两次渡江来“折腾”。又《庐江县志》载:“伍乔墓在马厂冈,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其母墓在柴埠渡南冈。”由于中国人有“叶落归根”的传统,如果伍乔是秋浦人,即使本人安葬于什么地方由不得自己,但他是不大可能将其母葬于异乡的。可见伍乔为庐江人是无可置疑的。
笔者曾到过庐山,亲眼见到白鹿洞书院内的碑刻明确伍乔是“庐江人”,相信当为伍乔入学时的入册记录。
既如此,伍乔的“贵池人”或“秋浦人”又从何而来呢?
关于伍乔的身世,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亦载:“乔,少隐居庐山读书。”但其中未提及传主的籍贯。值得注意的是,《传》之卷十还有一位叫张乔的池州籍诗人,传曰:“乔,隐居九华山。”据此近似的载述分析,这应该便是造成伍乔双重籍贯并隐居九华山的根由。
擢第
伍乔是庐江史上唯一一位状元,其擢第时间,《南唐书》等俱未确载,只泛称其于中主李璟的“元宗”(943-961)朝“中进士第一”。在此时间范围内,《安徽通志·选举志》具体载为“保大乙卯榜”,即保大十三年(955);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辑萃》却称伍乔“于保大十六年或中兴元年(958)……得中第一”。一些网站又说伍乔于“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赋》中进士第一”。
而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唐才子传》,称伍乔“与杜牧之同时擢第”;其卷六《杜牧传》载:“牧字牧之……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大和是唐文宗李昂的年号,大和二年即公元828年。伍乔的出生时间虽于史无载,但据《南唐书》和宋代王应麟《玉海》“南唐升元中,因洞建学馆”的记载可知,伍乔是活动于南唐升元、保大(937-957)年间,这与唐大和相距一百多年,即使如孙弘哲所说伍乔生于873年,他也不可能与杜牧“同时擢第”;何况彼时庐山还没建学馆。
关于南唐贡举,《南唐书》没有完整记载,陆《书》卷二有“保大十年二月、保大十二年二月”和卷三“开宝五年春正月”等零星记录。而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则较为具体:“(宋太祖开宝八年二月)江南知贡举、户部员外郎伍乔放进士张确等三十人。自保大十年开贡举,讫于是岁,凡十七榜,放进士及第者九十三人,九经一人。”又《十国春秋》卷二八《徐锴传》提到:“升元中,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锴耻之,杜门不求仕进。”由此可知,南唐贡举是从保大十年开始的,之前虽亦开科取士,却只有经义、法律等科,没有进士举的贡举。因此称伍乔于“保大元年中进士第一”也与史实不符。
据陆《书》卷二记载,自保大十三年冬始,后周发兵大举进攻南唐,战争持续了两年多,至显德五年以南唐臣服为结局,按常理这两年不太可能开贡举。所以,伍乔擢第时间当为《安徽通志》所载的保大十三年,即公元955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