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安全帽里能倒出汗,每天要喝4-5升水
他在“铁板烧”上为飞机加油

  朱治宇在接地井接头。 

  炎炎夏日,阳光炙烤大地。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夏季地表温度常突破50℃,有时能达到70℃,仿佛一块“铁板烧”。当旅客在开空调的机舱内等待航班起降时,31岁的朱治宇正穿着长袖工作服,顶着热浪为飞机连接加油管——作为中国航油安徽分公司的飞机加油员,他已在这片“铁板烧”般的机坪上坚守了11年。
  每天设备接卸60-80次
  朱治宇一天的工作流程是:在保障航班前对车辆和油品质量进行检查,听从调度安排为合肥机场所有进出港航班提供燃油加注保障服务,结束后进行收车检查,最后做好相关记录。
  暑运航班多,飞机加油的频率自然也跟着上去了,他每天要承担15-20架飞机的加油任务。“C类机型30分钟,E类机型1小时,每天只是设备接卸就要60-80次。”朱治宇擦了擦额头的汗,手上的手套还带着金属接口的余温。给飞机加油也是个体力活,地井接头有二三十公斤重,每次加油都要弯腰连接机坪输油管线,并将加油接头举过头顶,精准对接到加油口。
  高温下,这些金属设备成了“烫手山芋”。“加油接头每天接卸次数多,长期使用可能磨损卡滞,车辆也可能出故障。”朱治宇说,但公司也建立了应急机制,全员经过培训,如果发生故障,会有专业维修团队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处理,确保供油安全。
  “每一滴油都关系到飞行安全,必须严格按照规范,不能心浮气躁,要保持冷静稳重。一滴油就是一份承诺。”11年来,朱治宇严格遵循“六步工作法”,做到“三到位四确认”,从出车前检查油车设备,到收车后记录油品数据,每个环节都像第一次操作时那样谨慎。
  汗能从安全帽里倒出来
  7月26日,烈日当空,放眼望去,停机坪上很少有遮阳的地方,飞机发动机余温、地面热辐射、设备散热交织在一起,记者站着不动都浑身冒汗,而朱治宇却要身着长袖外套、长裤、反光背心、帽子、厚手套和厚底鞋等“工作标配”。朱治宇说,从业11年,特别是夏季要在高温和噪音环境下作业,他已经习以为常。
  朱治宇全副武装,严阵以待飞机的到来。接到指令后,会立即驾驶着加油车赶到机翼下。此时,停机坪表面温度接近60℃,飞机发动机散发的热浪,裹挟着轰鸣声浪,不断朝他袭来。加油车入位、放置轮挡、连接导静电线、连接加油栓、连接航空器加油接口、检查确认、开始加油……整个加油流程近40个操作步骤完成后,汗水顺着衣服往下滴是常态。他说,“我们一般备两套工作服,湿了就换。”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他每天要喝4-5升水。
  朱治宇告诉记者,高温天里最大挑战是体力消耗成倍增加,人更容易疲劳,且油品在高温下挥发性增强,安全防范压力增大,他需要时刻警惕设备运转情况,确保作业规范,保障供油安全。
  去年7月的一次经历就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气温超过40℃,地面温度近70℃,朱治宇形容当时的感受是,“发动机余温加烈日炙烤,像在桑拿房,呼吸都带火星子味。”一次,他为一架国际航班加油长达90分钟,结束时摘下安全帽,汗能从安全帽里倒出来,足有小半杯,袜子湿透贴在鞋里。“当时就一个念头,必须加准加好。”看着飞机顺利滑向跑道,他觉得再热都值。
  “飞机加油员需要通过系统培训与严格考核,才能取得执业资格。”朱治宇强调,一名合格的飞机加油员,不仅要掌握航空油料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精通加油车辆与设备的操作规范及相关技术参数,同时要熟悉各类机型保障的作业标准。
  工作11年来,驻守一线的朱治宇做到了给飞机加油“零失误”。他说,当万千旅客平安落地,那些未曾谋面的笑容,正是他在高温下坚守的意义所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实习生吴一倩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