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苏格兰访问期间再次谈及俄罗斯问题,罕见表示“对普京非常失望”,并说“已经不再有兴趣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对话”。这标志着一贯主张“通过个人外交终结冲突”的特朗普,对普京的政策态度正在发生根本变化,这为俄乌冲突的下一阶段走向投下了关键变数。
从“密谈”到“拒谈”
特朗普与普京的关系长期备受关注。从2016年大选期间的“惺惺相惜”,到2018年赫尔辛基峰会期间“力挺普京否认干预选举”,再到如今公开表示“已不愿与普京对话”,其态度经历了由“亲近”到“切割”的剧烈反转。
第一任期内,特朗普多次表示欣赏普京的“强人作风”,强调希望与俄罗斯改善关系,同时还在竞选和执政期间批评北约扩张政策。俄乌冲突爆发后,特朗普仍避免直接批评普京。
重返白宫后,特朗普在上任头几个月中试图通过“私密通道”推动俄乌和谈。然而,一系列试探最终并未取得进展。俄罗斯方面反而在战场上加大东部攻势。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对普京的态度发生转变。此前建立在“私交”“交易”“通道外交”基础上的构想,被更加冷静而具防范性的政策姿态所取代。于是便有了这番意味深长的表态——“我对与普京的谈话不再感兴趣”。
这一变化,不仅是个人情绪的失望,也是在试图“低成本解决冲突”的路径被反复拒绝后,对对方意图的结构性重新判断。特朗普的俄乌路线,在这一判断基础上悄然转轨。
虽然特朗普依旧反对拜登政府的“无限援乌”政策,但如今其对俄乌冲突的政策逻辑已明显发生变化。特朗普已不再试图充当“中间人”,而是选择以战略收缩、明确边界的方式,重新定位美国在冲突中的角色。首先就是主动减少涉战投入,明确预算削减和政策退场。其次是告别“个人外交主导”。最后,特朗普正在将压力转向欧洲,要求北约“接手”。
“拒谈”背后有考量
特朗普最新的“对普京失望”表态,不仅意味着个人关系的转折,更是其多层次政治与外交博弈的一部分。
国内修形象:切断“通俄”阴影。在目前面临多重问题的情况下,特朗普急需摆脱“通俄门”残留影响。在舆论与党内保守派压力下,通过公开“拒谈普京”,他可以迅速完成形象反转,塑造“清醒、现实、强硬”的外交领袖形象。
外交转向:从主动斡旋者到旁观者。特朗普一度试图以“个人交易”主导和平,但如今的拒谈反映出他对俄罗斯配合前景失去信心,也意味着美国将不再承担解决冲突的道义责任,而是回归“旁观、疏离、重压欧洲”的战略姿态。
议价策略:以断联方式加压普京。特朗普熟悉博弈战术,此番“封锁沟通”也可能是为了对普京施加更大压力,迫使俄方调整姿态。
为乌克兰“低调停火”铺设舆论地基。
特朗普不再有兴趣与普京对话,这一表态标志着“特朗普外交”的根本转向:俄乌冲突的走向不再是由美俄首脑“定调”决定,而是回归结构博弈、区域拉锯和国际体系碎片化的长期斗争。
央视记者武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