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黄钺:远离和珅,因祸得福
□丰吉
  黄钺(1750-1841),清朝芜湖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成绩为二甲第六名(总名次第九),算是很优秀的读书人。他与和珅同龄,可他考中进士时,和珅已是乾隆身边的红人。黄钺中进士后,授官户部主事。黄钺因不愿附和和珅而辞官归乡,以讲学为生。直到嘉庆四年(1799)和珅被赐死,黄钺才得以回京,并成为嘉庆帝身边的宠臣。
  孤儿进士
  黄钺,字左田,号壹斋。祖籍徽州祁门左田村,宋末迁当涂,清朝时迁芜湖。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家在芜湖旧城西门外升平桥仍有老屋数十间。童年的黄钺,生活孤苦,他5岁丧父,10岁丧母,从此,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外祖父母很重视对这个外孙的培养,黄钺天资也不错,“敏而好学”,早年以廪生资格被选为贡生。
  乾隆三十六年(1771)秋,安徽来了一位新学政——朱筠,对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极为重视。在安徽学政的任上,他奏请乾隆帝从《永乐大典》中辑复古书,从而引发乾隆帝下旨编修《四库全书》的浩大文化工程。朱筠见了黄钺的文章后,大为激赏,称黄钺有“奇才异能”。乾隆三十八年(1773),他离开安徽学政位置,赴京任官时,干脆把黄钺带到北京,让他在北京应试,但黄钺屡试不第,以致弄到“厕身入游民,士商两无附”,书未读成,也靠不到生意人,“家中无储粮,妻儿日一粥”,已经到了饿饭的境地。
  直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朱筠的弟弟朱珪出任浙江学政,将黄钺请去当幕僚,黄钺才算有了一份固定的薪酬。乾隆五十五年(1790),黄钺参加会试,以第21名的成绩进入殿试,最后取得进士第九名(二甲第六名)。在朝考时,表现依旧优越,被授官户部主事。当时,户部尚书是和珅,于是黄钺不可避免地与历史上这位著名的人物有了联系。
  远离和珅
  和珅的仕途起步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他出身旗人,正宗八旗子弟,脑筋活络,才思敏捷。在仕途上,他从皇家侍卫做起,颇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仅26岁的和珅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掌管皇宫内务。乾隆四十五年(1780),升任户部尚书,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乾隆五十五年(1790),和珅的头上有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九门提督等几顶乌纱,而这每一顶乌纱,都是做官人梦寐以求的。和珅的权势如日中天,人称“二皇帝”。乾隆还将自己的女儿——十公主固伦和孝嫁给和珅的长子为妻,即和珅的大儿子成了当朝驸马。和珅凭着与乾隆皇帝的亲家关系,把手中的权力玩得更加出神入化了。
  此时的和珅,是私欲最为膨胀的时刻。他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大肆受贿。这从嘉庆四年(1799)和珅被抄家时的财产登记即可知——这笔财产相当于当时清朝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朝中官员及其子弟,不论是升官还是考进士,不掏银子给和珅,那是办不成事情的。黄钺上任不到一年,便递交辞呈,并得到和珅允许,从此回乡,开始了近十年的讲学生涯,直到乾隆帝去世,嘉庆皇帝立即召回正在安徽任巡抚的老师——朱珪,并迅速赐死和珅。朱珪也很快向嘉庆帝推荐了赋闲在家的黄钺。这样,黄钺很快回朝。
  嘉庆帝见了黄钺,问道:“朕在藩邸时即知汝名,何以长假到期不归?”即嘉庆帝还在做皇子的时候就知道“黄钺”这个名字了,为什么长期请假、而且长假到期了也不回朝?黄钺“以实对”,直言与和珅不和。至于到底是什么事情两者“不和”,文献记载阙如。
  嘉庆帝对黄钺的回答感到很满意,黄钺也自此“五十服官,老跻朝堂”,在仕途上“梅开二度”。这一年,黄钺正好50岁。
  入直南书房
  和珅倒台,经朱珪举荐,黄钺奉旨入京,重启仕途。先是被嘉庆帝封为懋勤殿行走。懋勤殿是皇帝读书的地方,也是皇帝批阅文件(奏章)的地方,更主要的是皇帝玩赏字画的地方。行走,即官职之位不固定,随叫随到。黄钺被招进懋勤殿,主要是因为他“习于掌故”,在古代字画鉴赏方面有独特造诣。黄钺不仅自己的字画水平可观,而且还具备很高的古代字画品鉴能力,这与他长期讲学、在朱珪手下当幕僚有关。由此也可见,黄钺虽说被“重用”,实际上汉族知识分子在清朝一直是被“使用”而不是被“重用”,仅仅是皇帝装扮风雅的“点缀”。
  懋勤殿是黄钺可以施展才情和长处的地方,他的工作得到嘉庆帝的赏识。嘉庆九年(1804),黄钺得以入直南书房。南书房位于乾清宫西侧南部,故名。它当初是康熙帝的读书处,也是康熙帝与词臣学习、交流的地方。后来,南书房也就成了其他皇帝学习、与词臣切磋文艺的地方。安徽桐城的“老宰相”张英,曾经在这里陪同康熙帝学习。入直南书房的词臣,不仅学问好,人品也要好。可见嘉庆帝对黄钺的信任。
 “发现”陈继昌
  黄钺在南书房入直,一直没有“补缺”别处任职,但他“五持使节”,即作为“特别代表”,先后出任湖北、山东、顺天乡试主考官,并曾兼任山西、山东学政。嘉庆二十五年(1820),以礼部尚书身份出任会试主考官。这一年,他在会试中提拔广西桂林人陈继昌为第一名,在随后嘉庆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陈继昌果然不负众望,夺得状元头衔。
  陈继昌(1791-1849)是桂林临桂区四塘乡横山村人。他是乾隆朝宰相陈宏谋的曾孙。陈宏谋是清朝重臣、学问家,宦迹遍及大半中国,曾出任兵部、吏部、刑部、工部尚书。清朝末期,曾将他编著的《五种遗规》列为中学堂修身读本;民国时期,更是官员从政的必读书。陈继昌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乡试中,以举人第一名成绩进入会试。会试中得了第一,殿试中也得了第一。接着,授官之前的“察考”,又得了第一!因为乡试第一、会试第一和殿试第一分别称“解元”“会元”“状元”,所以陈继昌被称为“三元及第”。“三元及第”的状元,在清朝总共有两名,除了陈继昌,还有一名是钱棨(苏州人)。加上察考,有人又称陈继昌是“四元及第”。
  陈继昌一辈子在外任地方官,所到之处,政声颇著。他公正廉明,兴利除弊,大兴文教,颇有乃祖之风。对于黄钺的慧眼相识,不仅陈继昌个人感激不尽,时人也均夸赞黄钺的眼力。
  黄钺出任礼部尚书时,已年届古稀,嘉庆帝特赐他“紫禁城骑马肩舆入直”,即上下班在紫禁城可以骑马,可以坐轿子。道光时,黄钺进入军机处,任军机大臣,升任户部尚书,并被作为功臣绘像,列入“十五老臣”之一。道光六年(1826),请辞归里,时年77岁。在嘉庆、道光年间,黄钺前后任职27年,忠于职守。患病期间,道光帝前后三次派御医探视。黄钺去世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享年92岁。他70、80、90岁寿辰时,道光帝均有“寿福如意”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