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烽火岁月,山河铭记。行走在江淮大地的山水之间,仿佛仍能听到新四军将士的抗日壮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追寻新四军在安徽抗战的铁血征程,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派出数名95后、00后年轻记者重走新四军抗战路。今天起,大皖新闻推出系列视频和稿件,回顾新四军在安徽抗战的艰苦历史。
安徽省“红色历史与人文地理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陆发春一直致力于新四军历史研究,他向记者回顾了新四军抗战历史,并表示徽州大地是红军长征精神的延续之地,更是新四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核心战场。
1937年底,新四军军部在汉口宣告成立。次年初,军部移驻南昌。又一个月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全部向徽州岩寺及其附近地区集结。1938年4月4日,新四军军部从南昌迁驻岩寺。数月后,新四军军部迁至泾县云岭,开启了长期的驻军和整编训练活动,这里因此被誉为新四军的“摇篮”。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在皖南整编训练之时,位于大别山地区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已率先在皖中打响第一枪。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建军以来的第一战在安徽巢县蒋家河口进行,仅用时20分钟便全歼敌人,己方无一伤亡。
不久后,集结于岩寺的第一、二、三支队也陆续告别这片热土,奔向苏南、皖南的敌后战场。随着新四军在皖中逐渐站稳脚跟,1939年5月,在安徽庐江汤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宣告成立,成为新四军驻军最久的大本营之一。
与此同时,新四军在淮南等地建立起以津浦路为界分东西两区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4月,罗炳辉将军独创的“梅花桩”战法在金牛山战斗中大显神威,击毙击伤日伪军500余人。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彭雪枫率新四军第四师转移至津浦路东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宿州(旧称宿县)地区成为新四军第四师西征的“跳板”和后勤基地。
从岩寺汇聚,到云岭驻军;从蒋家河口的首战告捷,到皖江、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根基巩固……新四军的足迹,深深烙印在江淮大地的每一寸山河。今天起,大皖新闻推出“重走新四军抗战路”系列视频和稿件,带着读者们一起重回那段烽火岁月,传承革命精神。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龚润泽 于源绮 江振焕 见习记者 周镕健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