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合肥下了好大的雨,你们肯定被“噼里啪啦”的闪电吓坏了吧。
7月16日20:12至7月17日02:54,闪电次数达到13569次。
什么?这都能数出来?
别急,让我们一起去揭开这个秘密。
“猫头鹰”在数闪电
闪电来临时,要想靠人眼数清楚次数,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时候,一个名为“闪电定位仪”的机器就发挥了作用。
它们就像一只只猫头鹰的耳朵,分布在安徽各地。
当闪电出现时,“耳朵”能迅速接收电磁波,并探测到它的方向。
当三个以上的定位仪进行“组团”观测,还能确定雷击点的位置,这与猫头鹰能夜间捕食异曲同工。
最终,闪电定位仪采集的这些数据,再通过专业的系统计算,就能知道闪电发生的精确次数、时间和位置了。
打雷记住两个“30”
闪电,常常伴随着打雷。
雷电来了怎么办?咱们如何保护自己?
这个时候,一定要记住两个“30”的原则。
第一个“30”,是“30秒”。当看到闪电后,30秒内听到雷声,说明雷电在10公里内,得赶紧找个地方躲起来。
第二个“30”,是“30分钟”。最后一声雷过后,至少要等30分钟再出门。
不过啊,雷电也经常不按套路“出牌”,雷雨天气还是尽量少出门。
这些知识也有用
有人说,打雷、闪电的时候,不要用手机。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啊,雷电通常会优先“光顾”地面上高处的尖端物体。而且,咱们打电话时的信号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的,并不具有导电性。
但是专家提醒,人和手机所处的位置也很重要。如果周围的环境是容易引雷的场所,如在高处、空旷地带,或者旁边有大树、电线杆,还是比较危险的。
还有,咱们熟悉的“避雷针”其实是“引雷针”。它是专门用来“吸引”雷电的,所以,一定要离它远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