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宗年正在擦拭墓碑。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安徽作为华中抗战的领导中心和新四军坚持抗战的主战场之一,见证了无数英雄壮歌。近日,记者循着历史足迹,重访肥东褚老圩新四军东进抗日纪念馆等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红色土地,历史的回响仍在耳边。
四代传承,守护烈士英魂 在肥东县白龙镇褚老圩,有一处特殊的墓地,距离新四军东进抗日纪念馆约200米。75岁的老人商宗年弯腰用软布轻拭墓碑,眼神中满是敬意。
1938年,新四军第四支队进驻肥东青龙厂一带,将司令部设在褚老圩。庐江籍战士吴长仪随部队在此抗日。在一次战斗中,年仅19岁的他为营救一名孩童不幸牺牲。战友商家维(商宗年祖父)与乡亲们含泪将他安葬于此。部队转移后,奉命留守的商家维担起了守护烈士墓的重任。1977年商家维离世,其子商得金、商得银接力守护。如今,这份责任已传递到商宗年女儿商红霞的手中。商宗年于2023年荣膺“中国好人”。商氏家族四代人的坚守,无声告慰着英灵,守护着不容忘却的历史。
首战告捷,点燃抗日烽火
走进新四军东进抗日纪念馆,讲解员介绍了新四军在皖中的首战——蒋家河口战斗。1938年5月,侵占巢县的日军常窜至蒋家河口烧杀抢掠。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九团经周密侦察,选定此地伏击。5月12日拂晓前部队进入伏击地域。上午8时许,两艘日军船只驶来。敌寇登岸瞬间,新四军猛烈开火。日军仓皇失措,或跳水逃窜,或顽抗,被我火力封锁退路并迅猛冲击。仅20分钟战斗,全歼日军坂井支队巢县守备队10余人,缴枪10余支,新四军无一伤亡。
蒋家河口战斗是第四支队挺进皖中的第一仗,也是新四军建军以来的第一仗,由此拉开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此战让日军不敢轻易下乡,使新四军军威大震,也让肥东群众看到抗战希望,参军热潮席卷城乡。
棋盘岭上,彰显铁军本色 1938年9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皖中棋盘岭再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9月3日晨9时许,日军80余辆汽车驶近棋盘岭隘口时,便衣班炸毁先头车辆,导致后续车队瘫痪。新四军迅速出击,击毙日军7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50余辆,缴获大批物资,自身伤亡不足10人。
9月17日,新四军第7团第3营再次在棋盘岭设伏,果断阻击日军骑兵及百余辆汽车、装甲车。炸毁两辆装甲车后,我军猛攻,将敌大部歼灭,毙敌军官4人、士兵80余人,再获大捷。
棋盘岭两次伏击战,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这不仅为新四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鼓舞了敌后军民的信心。新四军第四支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保卫祖国河山的钢铁之师。
“江北小延安”军民同心 肥东地处淮南铁路要冲,是日军运输生命线,也成了新四军插向敌人腹地的尖刀。1938年底,新四军第四支队来到肥东白龙镇褚老圩。“褚老圩本是一座私家庄园,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有100多间青砖瓦房,是一个易守难攻的‘理想堡垒’。当时的圩主褚峻斋将新四军战士们请进圩中休整,并积极配合在周边开展民运工作,宣传抗日救国。”随着讲解,记者看到馆内仍存有大量当年的影像资料。
1939年6月,叶挺、张云逸、邓子恢、罗炳辉、戴季英等新四军主要领导人也陆续住进褚老圩指挥东进抗日。直到抗日胜利,褚老圩一直是肥东地区新四军和共产党组织的军事和政治活动的中心,被称为“江北小延安”。
据党史记载,新四军建立了中共青龙厂区委、合肥中心县委及十多个乡级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妇抗会、青抗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组织。军民共赴国难的赤胆忠诚,让“江北小延安”旗帜在战火中高扬,成为敌后抗战的坚固堡垒。
团结一心,巩固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第四支队前身可追溯到1928年河南固始县农民暴动后成立的县独立团,先后两次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浴血奋战。1938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28军与鄂豫皖边区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同年3月8日,第四支队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召开誓师大会后,挥师东进,4月初抵达皖中地区,胜利完成了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
遵照中央命令,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率部进至皖中和皖东地区,成为新四军进军敌后最早的部队。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3月至1939年6月间,第四支队作战90余次,毙伤日军2300余人,消灭反动武装3600余人。部队积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开明士绅(如舒城西港冲的韦、华、佘三家),赢得广泛支持。同时推行减租减息,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有效团结各阶层,极大激发了民众抗日热情。
新四军第四支队在皖中的抗战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他们以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战斗和无私的奉献,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河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龚润泽于源绮江振焕见习记者周镕健王浩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