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全景展现红色文化导演吴斯做客徽派分享创作理念
小切口,巧叙述年轻人也爱看
  15日下午,曾执导《中国文房四宝》《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纪录片导演吴斯做客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栏目。1月7日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年首,一部全景式展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以安徽金寨县59位开国将军为主体人物的大型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卫视先后开播,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平台也跟进播出,收获上佳口碑。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便是吴斯。
  抢救性拍摄
  徽派:《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刚刚落幕,有收到印象深刻的反馈吗?
  吴斯:节目播出期间,微博话题#八月桂花遍地开#阅读量突破5000万,金寨59位开国将军的后代,红二代和红三代,他们非常感动,在群里给我们留言,从来没有如此全面反映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历程的完整纪录片。另外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有很多年轻的观众喜欢,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有大学生留言说,要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做到有信仰、有追求、有行动,实现价值。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衷就在于此。
  徽派:这就是纪录片的力量。这不是你们团队第一次做这种题材吧?
  吴斯:之前有过,过去可能是单个人物,这次是大体量的重磅嘉宾,群像式反映,以金寨县为原点,反映鄂豫皖根据地,反映大别山地区,这个应该在全国来说也不多见。
  徽派:大量的人物需要寻访,主要的困难在哪里?
  吴斯:59位开国将军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就是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立项的时候,58位将军已经去世了,在世的就剩詹大南将军,而他当时已经在病床上不能说话。我们马上就进行了一些抢救性拍摄,这些将军的第一手资料是极其珍贵的,所以我们第一时间赶到了南京。詹大南将军一直关心家乡的建设,全家人省吃俭用,捐助了金寨的希望小学,我就通过希望小学校长,带两个学生,去南京看望詹将军。当他女儿詹化文老师在他耳边说“爸爸,咱们老家杨桥小学的代表,来看望您了”,詹将军听完手指动了一下。包括一些金寨籍、六安籍的老红军,我们都进行了一些抢救性拍摄。
  从当下入手
  徽派:很多将军已经不在了,怎么做纪实性还原和叙述?
  吴斯:我们在对将军们的后代采访时,他们经常会说,老人家很少和我们讲这些事情。尤其是红四方面军的后代,说老人家从来不说自己的故事。我问为什么呢?说老人家很知足了,多少战友牺牲在战场上,自己从一次次战斗中活下来,能够活到新中国,过上这样的生活,很知足了。
  徽派:所以他们选择不把那些苦难的记忆传达给后代。朴实且伟大的一群人。
  吴斯:对。我们翻阅各种资料,徐向前元帅的《历史的回顾》,写得非常详实,红四方面军发展壮大的脉络特别清晰,真实度特别高,我们从这本书以及《金寨红军史》等书的文字中去寻找,看有哪些可以挖掘的素材。
  徽派:准备工作有了,接下来纪实性的故事怎么才能讲好又是挑战了吧?
  吴斯:六集体量300分钟,时间跨度很大,从建党之初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抗美援朝,最后结束是在1955年的第一次授衔。这么大的跨度,将军们的故事是发生在过去。怎么做好历史的故事,吸引当下的观众?从当下现实入手,通过寻访的手段,譬如红二代、红三代、有一些党史军史的研究者、中学思政课老师、作家、画家、演员和军迷,不同人物以不同身份,带着各自的任务进入,就会特别身临其境,就是从这里渡河的吗?吃的就是这个野菜吗?就是这个战壕?就是从这里降落的吗?有些地方还在大山里,有些地方变成了学校,有些地方变成熙熙攘攘的街道,把观众代入历史发生地。
  徽派:这些寻访者和我们的红色故里有渊源吗?
  吴斯:首先是感兴趣的人,另外,他们有不同的任务,比如演员王雅捷,当时她正在准备一个红色题材的作品,她的父亲王和泉老师是《再见了,大别山》的词作者,他带着女儿去寻访,我们觉得特别好。包括一个年轻的作家带着出书的任务去的,每个人跟这段历史都有关联。
  找准小切口
  徽派:你拍了很多纪录片也获了很多奖,关于纪录片真实性和故事性,你如何融合和平衡?
  吴斯:我做这个节目,最强调的是电视化的表现手法。我们不是党史军史研究者,不要沉浸在材料中,充分运用电视化手段表现,不要走偏了。观众接受你,接受你要展示的故事。电视是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艺术,我的考虑是,没有将军们的第一手视频资料,我想到用广播剧的方式,用声音进入,塑造将军的形象和性格。翻阅了很多将军的自传和别人写他们的书,用配音演员,都是给译制片影视剧配音的,观众看画面的同时,通过声音的塑造来想象将军的个性和人物特点,声音的介入是我们新的尝试。
  徽派:框架和形式有了,如何传递情绪情感的部分,作为女性导演是不是更有优势?
  吴斯:宏大的题材,主要的气质是阳刚气,但是大的格局下,我们要体现女性导演的优势,挖掘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军民鱼水情,是我们要特别捕捉的,能更好地打动观众。第五集,红二十八军坚守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从我们得到的反馈看,大家都get到了那几个动情点。
  徽派:你有自己拍摄的初心?
  吴斯:我关心的是战争背后的故事,战争前五分钟,生死抉择时的胆怯和犹疑。所以我们是小切口和巧妙的角度。
  徽派:你说过想把这部片子打造成有声有色、面对年轻人的思政纪录片,怎么理解?
  吴斯:思政课很重要,特别对学生来说。学生不愿意接受硬邦邦的教育,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将士们的故事,让他们感受那个年代先辈的付出和贡献,感受到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历史、现实、未来,通过我们的方式让更多年轻的观众感受到,纪录片式的思政课。
  盼红色传承
  徽派:你看成片时有什么感受?
  吴斯:应该是这样的,片子首先要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有几个故事,我每次看都会有眼睛一热的感觉。拍摄过程中我们到了很多红军的墓园,你看一座座墓碑,很多没有名字的,给我们触动非常大。四川通江王坪一个红军烈士陵园,1934年有红军给战友建的,现在两万多烈士安葬在那里,一万多无名烈士。实际上,你看看那些埋葬在那里的人,震撼非常之大。他们也都是年轻娃娃,也就一二十岁,回不到家乡,看不到解放。我们受到很大震撼。我们看似是在表现59位将军,实际上我们在说10万金寨儿女,在说鄂豫皖,在说大别山人。这部片子给我们创作者触动,通过我们的故事,让当下的年轻人受到感染,启发他们更进一步的行动。除了央视纪录和安徽卫视,我们小屏上也都有播放,学习强国和B站,我们就是想让更多年轻观众看到,受到感染和启迪,希望红色基因能够有所传承。
  徽派:对年轻观众,你会怎么安利《八月桂花遍地开》?
  吴斯:我儿子也是我的忠实观众,现在高二,之前我拍的那部《中国文房四宝》,播出之前他已看了很多遍。这次他抽空看了《八月桂花遍地开》第三集、第四集,一边看一边评论。他喜欢音乐和解说的声音,还有对地图感兴趣,说你们地图做得帅,能感受到革命前辈从敌人重重包围之中穿出来,突出重围,非常艰难,非常了不起。我们另外一位导演鲁慧的孩子,小学生,每天按时在央视纪录频道追着看。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徽派:真好,看来你的初心和使命也算达成了,这是当代最挑剔的一批观众,他们也是最需要的。让他们看到艰难困苦中的坚定信仰和忠诚情怀。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蒋楠楠/文薛重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