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刘晓林
腊豆,是一道家常菜,因为有一个“腊”字,顾名思义,就是冬天里的一道菜,也是父亲的拿手菜。
父亲做的腊豆,不仅仅只有豆,而是将猪肉、萝卜、千张、青豆、花生米放在一起炖烧,我们称其为杂烩。一碗浓郁鲜香的腊豆摆上餐桌,冬季的餐桌上又增添了一道美味。
父亲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整天里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里,忙得不亦乐乎,因此也就很少下厨。但是每年的冬天,父亲总会利用周末,或是某个晚上挤出时间来做腊豆。父亲做事一向认真,做腊豆也很有仪式感。他会早早地准备好所需食材,先将带皮的五花肉切成拇指大小的丁状,青豆、花生米提前浸泡,千张切成小片菱形,萝卜切成丁。先将肉放入锅中煸炒,加酱油小火慢烧,再将青豆、花生米下锅,最后放入千张、萝卜。等到各种食材都熟烂以后,用湿淀粉勾芡,一锅汤汁粘稠,鲜香四溢的腊豆就做好了。父亲做腊豆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他怎么做,腊豆的味道一定是很好的,每一次都受到家人的称赞。记得有一天中午,家里做的红烧肉,配菜吃完了,肉还剩了不少。晚上父亲将肉回放到锅里,依次加入各种食材,小火慢炖,不一会儿,浓郁的腊豆香就飘散在屋里。
父亲做腊豆,一次做很多,盛在一个大的搪瓷钵子里,冷却以后好像肉冻一般,早晚舀出一碗热一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家的早晚餐桌上多是用自己腌制的咸菜佐餐,而一碗腊豆,可以说是让我们开心的美味佳肴。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嚼在嘴里,浓郁鲜香,烂熟的萝卜入口即化,青豆、千张、花生米透着醇厚清香。父亲做的腊豆,成为我们家冬天的“保留节目”。
长大以后,我们曾经多次向父亲讨教腊豆的做法,父亲或是笑而不答,或者就是说:就像我那样做就行了。其实我们明白,父亲虽然不会像专业厨师那样说出各种食材、调料的比例,以及火候的掌控,但是父亲每一次做腊豆都是格外用心,用那些再简单不过的食材,把平常的日子过得丰富而精致。
自己成家以后很少再吃到父亲做的腊豆。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但他做的腊豆的滋味一直在我们心头萦绕。在每年寒冷的冬季里,我们姊妹们也会模仿着父亲去做腊豆,还会将自己做腊豆的方法、程序在姊妹中切磋交流,寻找当年父亲做的腊豆的味道。
现在,日子过得好了,早晚的餐桌上也丰富了起来,但我仍然喜欢按照父亲的方法做腊豆。一大早,就将青豆、花生米用温水浸泡,到菜市场,买了萝卜、千张,挑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晚饭以后,将各种食材摆放开来,像父亲那样将千张、萝卜、五花肉等切好,青豆、花生米也已经涨发。先将五花肉下水汆烫一下,洗去浮沫,与葱姜大料等下油锅煸炒,加少量的糖和酱油闷烧,再将花生米、青豆下锅,文火慢炖,最后放入千张、萝卜。一个小时以后,屋里氤氲着腊豆的浓郁鲜香。女儿已经迫不及待地站在旁边,用筷子夹一块五花肉放入嘴里,一边嚼一边说:好吃,好吃!我也夹出一块品尝,虽说各种食材的复合味道刺激着味蕾,却总是吃不出当年父亲做的那种浓郁鲜香。是材料配比不对,还是方法有误,还是火候不到?我不得而知。
但是,我知道记忆是永恒的,父亲做腊豆的那种鲜香滋味,已经储存在我的味觉记忆之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