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合版
发布日期:
大别山见证历史的转折
  《光明日报》2月8日06版报道从安徽金寨县城出发,一路翻山越岭,行至大别山深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苍松翠柏之间,一座四进院落掩映其中,它原是当地盐商周氏老宅,却因另一个名字光耀四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指挥部门前,白沙河似挟千军万马急流向东,呼啸着将人带回1947年那个波澜壮阔的夏天。就在那个夏天,就是那次逆转,解放战争的全国战局被根本改变,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从此揭开,黎明前最后的黑暗被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胜利的曙光就快照进来了!
  在指挥部旧址,有一张照片极为经典。高山铺战役前夕,时年55岁的刘伯承拄着邓小平赠送的拐杖,登上浠水三角山顶察看地形,选择战场。尽管大战将至,但是照片中的刘伯承面露微笑,意气风发。高山铺战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取得的首个重大胜利,对敌态势自此发生重大逆转。
  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12万人,一路遭遇敌人围追堵截,战斗任务极其频繁,到大别山后战斗仍在继续,部队锐减到不足7万人,伤亡严重。刘邓大军的指战员,用鲜血染红了中原大地。刘伯承曾动情地说:“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这也就是二野在大别山战争胜利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
  鲜为人知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本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接力”。刘邓大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而一二九师的前身则是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正是大别山区。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征途中,许多从大别山走出的指战员纷纷说:“到了大别山就等于到了家,就像鱼儿到了水里一样,打起仗来顺手。”
  70余载岁月倏忽而过,接力,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从未间断。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被称作“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这里,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萌芽、成长、壮大;在这里,59位开国将领阔步启程,10万热血儿女为国捐躯。
  通过多年探索、不断“接力”,红色基因传承的“金寨模式”已然有声有色。安徽省金寨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远介绍:“目前主要包括渗透式传承、注入式传承、展览式传承、课堂式传承、屏幕式传承、熏陶式传承、融合式传承等10余种方式。无论哪一种,都要特别注重对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群体等的培养教育,他们是传承红色基因最为重要的抓手。”
  “红色是金寨的本色,是我们的根与魂。把红色资源保护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推动红色基因永续传承,这是我们这一代‘接力手’的职责和使命。”金寨县县长汪东坚定地说。
  这方热土上,“接力”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