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情牵春联
  □合肥孙建国
  时至腊月二十五,又赶上周末,我和妻在家中忙起了辞旧迎新大扫除。当清理大门上旧的春联时,不禁又勾起了我们因春联结缘的温馨回忆。
  那还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合肥炮兵学院毕业,被分配到离老家千里之外的浙东海防部队工作。接着,很快又被选拔至教导队,参加为期一年的封闭式集训。夏练三伏、冬战三九,我们幸运地参加了驻浙海防部队大比武。经过20多个科目的比拼,最后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骄人战绩。春节前,上级首长特意安排我休假探亲。
  那年腊月二十八,我冒着鹅毛大雪风尘仆仆地赶到家。刚放下行囊,爸爸就立即让我把他亲手书写的春联,送到姑姑和其他邻居家。当我顶风冒雪赶到姑姑家时,正巧遇到了串门的她。
  当时她已在县直房产部门上班,看起来是那样落落大方、聪慧干练。她麻利地冲了杯热茶递到我的手中,顿时冲淡了我满身的疲惫和无措。随后,她主动帮助我打开了书写精美的春联,并有意向我也要了一套。虽然我们只简单交流不到一刻钟,但聪慧的她很快得知,我出身书香之家,又是一名难得回家探亲的军人。也许是心有灵犀,从此我们开始了鸿雁传书,但我并没未奢望她会意外地抛出“红绣球”。
  第二年又是春节前,本来是打算留守军营过年的我,因为爷爷意外摔跤身受重伤,我不得不请探亲假。当善解人意的她得知消息后,不顾亲朋好友对她当一名军嫂可能面临两地分居生活的劝诫,毅然决定上门帮助我一同照顾病重的爷爷。她这个大胆的决定,想起来至今依然让我感动不已。
  于是,我们一边细心地照顾爷爷,一边助力爸爸为左邻右舍、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写春联。父亲的毛笔字,师出柳体,清秀挺拔、行云流水,十分耐看。父亲曾说,他是上师范学校时才拿起毛笔的。但是父亲的字,在我看来无可挑剔,浑然天成。
  父亲写春联,都是在家中堂屋的大方桌上。他不顾腰酸背痛,一站就是大半天。他写时我就帮忙按着红纸上端,每写几个字就随时帮着往上移一移,写好了她再平端着找个地方摆好。大多时候,母亲总是忙着张罗年货:二十四大扫除,二十五拐汤圆,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鸡鸭,二十八洗碗筷,二十九炸圆子……给父亲当帮手的事儿,自然就落到了我们身上。
  春联写好后,不是立马就能干,尤其是大门上的大字,还有天地上的福字,要好久才能晾干。每户的春联大大小小铺满一大片,屋里屋外、地上床上乃至院中的石凳上,全是春联,淡淡的墨香氤氲着整个院落。等所有的春联都干了,父亲再一副副地按左右顺序拾掇好,卷成一束,用红丝线捆扎起来,用铅笔清晰地标注上名字,再让我们挨家送去。
  越临近春节,乡亲们送来的红纸就会越多。忙得不可开交的母亲,就催促父亲快点写,别耽误过年。父亲总是安慰母亲,一年到头,乡里乡亲的,一年咱就帮这一回。这是好事,好事就要办好,咱年夜饭吃迟点又有啥呢!
  父亲写春联,是不求任何回报的。为了给乡亲们写好春联,父亲早就备好墨汁,到集市上买好农历历书,因为那上面刊有最新的春联。而且每当读书看报和听收音机时,总是留意好的春联,随时记录,争取给每家写的春联内容都不重样。
  正是在帮助父亲写春联、送春联的过程中,我和她也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全面了解和心灵沟通。记得在那年的团圆饭桌上,父母欣然应允了我们订婚的请求,并在我归队前,按照家乡的风俗举行了简朴而又厚重的订亲仪式。
  时隔一年,我们又水到渠成地在正月初六举行了喜庆的婚礼。花好月圆之际,父亲特意在婚房贴上门联:有缘千里来相会,千里姻缘春联牵。
  春联,承载着我们内心深处难以割舍、永不老去的温暖记忆,也蕴含着大的情感。那一副副写满了喜庆吉祥的春联,寄托着人们的祈愿和祝福,我的幸福,也寄寓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