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
建议多培养既懂电商又懂农业的新农人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带来的几份建议都和农民有关。“小农经济面临的季节性‘卖难’、结构性‘卖难’、信息不对称与生产非标准化导致‘卖难’等各种‘销售难’,归根到底都与数字化程度不高有关。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渗透率已达到36%,但农业只有8.2%,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时不我待。”赵皖平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以新型电子商务为主要市场动力之一推动数字农业,探索出了一条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可能途径。他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并充分利用新电商的力量,加速推动传统农业数字化改造,在更大范围内解决“销售难”的问题。
  利用数字技术推动解决农产品“销售难”
  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在赵皖平看来,这对解决农产品“销售难”,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率,具有重大战略价值。赵皖平说,数字农业的实质,是用数字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把数字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提高农业的数字化水平。
  如何利用数字农业解决“销售难”?赵皖平认为,各类电商平台提供生产和消费的智能匹配,推动小农户直接对接消费者,解决市场分割与产销信息不对称等难题;及时将需求变化传递到生产端,推动发展订单农业,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推动标准化、智能化种植,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品质和产量,扩大消费市场。
  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农产品从产销对接升级为产“消”对接。赵皖平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网络零售额超过8万亿元,同比增长9.7%,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884.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4.3%“以拼多多为例,其农产品上行增速已连续5年超过3位数增长,2020年2月以来的相关助农专区即累计成交6.73亿单,帮农民卖出农副产品41.2亿斤。”赵皖平说,数字化的新型电商平台,正成为解决农产品“卖难”的主要增量通道。
  政府多利用新型电商平台打响区域品牌
  “截至2020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已达3.09亿,但通过互联网销售的农产品规模依然偏小,传统线下批发、零售渠道的数字化水平不高。”赵皖平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主体以2亿多小农户为主,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价值链短、附加值低、农产品非标化、品牌意识薄弱,单户农民较难大规模自主销售。既懂电商也懂农业的人才严重缺乏,即便在部分特色产区,也缺少“产地直发”的人才支撑。
  赵皖平建议,政府联合电商平台和研究机构,大规模培养既懂电商也懂农业的新农人。政府可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并给予新农人一定补贴,电商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发运营公益课程,研究机构负责开发农产品技术和行业发展课程。以这些新农人为节点,联合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对以小农户为颗粒度的供应体系进行标准化整合与提升。新农人可借助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推动特色产区农产品“触电”上网。
  “区域品牌能有效提升消费者认知度,聚集消费需求,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程度。”赵皖平建议,各地政府多利用各种新型电商平台打响区域品牌,平台可以利用技术优势,有效地将品牌效应放大,激发消费者潜在需求。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