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坚决查处“提钱出狱”
周强说,去年,全国法院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等铁规禁令,以零容忍态度严惩司法腐败,涵养清风正气。
在报告2021年法院主要工作安排时,周强表示,将以全面开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坚决整治顽瘴痼疾,坚决查处“纸面服刑”“提钱出狱”,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畅通人格权救济渠道
加强人格权保护。人格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最基本的权利。贯彻民法典,在司法政策中增加申请人格权侵害禁令等规定,畅通人格权救济渠道。审理侵害“两弹一星”功勋于敏名誉权案,决不让人民英雄受到玷污。审理微信群侮辱人格案,坚决制止网络暴力。审理职场性骚扰损害责任案,让性骚扰者受到法律制裁。审理可视门铃侵犯邻居隐私权案,明确安装监控不得侵扰他人生活安宁。审理进口冻虾万名消费者信息案,禁止滥用权利泄露公民个人信息。通过人格权案件的公正审理,让人身自由得到充分保障、人格尊严受到切实尊重,充分彰显我国民法典的人民立场和共和国人民的主体地位。
让碰瓷者落入法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各级法院审理各类合同纠纷案件886万件,切实保护诚实守信一方合法权益,弘扬“言而有信”“有约必践”的合同精神。保护“货真价实”,惩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严惩网络欺诈、假借“以房养老”坑害老年人等违法犯罪。严惩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该入刑的入刑,当赔偿的赔偿。严惩碰瓷犯罪,将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碰瓷团伙绳之以法。审理手机应用流量劫持案,惩治网络流量造假。开放司法区块链,支持著作权人上传作品,预防和惩治网络抄袭。严惩虚假诉讼行为。坚持惩戒失信与褒奖诚信并重,建立失信修复机制,区分失信与经营风险,探索个人破产制度,为诚信的创业失利者提供重生机会。运用法治手段治理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让虚假陈述者付出代价、制假售假者受到惩处、碰瓷者落入法网,让诚实守信者受到激励,促进诚信社会建设。
探索个人破产制度
周强在报告中说,人民法院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
此外,周强介绍,区分失信与经营风险,探索个人破产制度,为诚信的创业失利者提供重生机会。运用法治手段治理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让虚假陈述者付出代价、制假售假者受到惩处、碰瓷者落入法网,让诚实守信者受到激励,促进诚信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周强表示,各级法院审理各类合同纠纷案件886万件,切实保护诚实守信一方合法权益,弘扬“言而有信”“有约必践”的合同精神。
维护群众头顶脚下安全
周强说,全国法院依法惩治重大责任事故犯罪,切实维护群众生产安全。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维护群众舌尖上、针尖上的安全。针对高空抛物、偷盗窨井盖等问题,加大惩治力度,维护群众头顶上、脚底下的安全。严惩套路贷、预付消费诈骗等犯罪,维护群众钱袋子安全。依法惩治醉驾、强行别车等危险驾驶犯罪,维护群众出行安全。
受理案件2004年以来首降
周强在工作报告中指出,着眼破解诉讼难、方便群众诉讼,全国法院构建起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机制,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纠纷解决方案和权利救济渠道,促进矛盾纠纷公正、高效、实质性化解。
全国法院受理案件在先后突破2000万和3000万关口后,出现2004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特别是民事案件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15年后首次下降,充分体现了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促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多元化解的显著成效。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