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新建名校冠名学校数量激增。本应是正常的教育配套,却演变成为众多开发商炒作的热点,形成“名校环城”现象。抱着“买房进名校”的心理预期,一些群众购房后却发现,有的学校几乎人满为患,导致孩子难以入学,有的学校名不副实、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专家建议,警惕各地义务教育阶段“批量复制”的名校拉高房地产市场热度,影响“房住不炒”政策落实,最终损害群众利益。(4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
“咫尺学府,一步未来”“名校集萃,菁英养成”“学校没盖,名声在外”“房子没住,就可入读”……近年来,各地不断攀升的房价,基本上都跟学区房有关。一些新建的楼盘,更是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极致。对家长们来说,因为教育焦虑的客观存在,在此事上埋单的概率极高。如此一来,“名校来了地好‘摘’”“名校来了房好卖”的现象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愈演愈烈,甚至是单纯地变成了“经济唱戏”的舞台。
其实,很多所谓的“名校”名不副实。对一些学校来说,往往是跟合作方收取金额不菲的托管费,冠以“理念”“文化”“模式”等名义扩大办学“版图”。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些被冠名的学校只有少数老师去扮演“名师”“骨干”甚至是管理者的角色,多数老师都是新招聘的,师资力量一言难尽。更过分的是,一些冠名的学校在开发商房子卖得差不多之后,又将这些老师交流到别的楼盘继续“站台”,至于原先的楼盘,则落入放任自流的地步。
这般现实,近年来屡见不鲜,也弄得家长们怨声载道。本来,政府部门有意快速提升义务教育水平是好事,只可惜事与愿违,政府的利好政策被一些人钻了空子,理想中的公办名校发挥辐射效应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甚至于,“名校环城”的局面还可能对教育生态、楼市政策执行带来不良影响。若是监管规范不到位,这背后还可能滋生腐败问题。
这意味着,对名不副实的“名校环城”现象,应该要有及时的、积极的应对之策。均衡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政府部门和公立学校可以进行各种尝试、创新、探索,但都不能脱离公益的根本属性,这是不容触碰的底线。这般现实下,对“名校环城”,各地都应自纠自查,进行必要的清理、整顿,对名不副实的学校一定要及时揪出,避免家长们因教育焦虑被他们割了韭菜。
一言以蔽之,“名校环城”不能变成经济唱戏的舞台,不能让家长们被割了韭菜还没有让孩子们上到好的学校,那么相关部门就应该对冠名名校、合作办校严格把关,真正在均衡教育上动脑筋,如让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加大对义务教育薄弱环节的倾斜,如此才能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均衡。杨燕明/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