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措施,拓宽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减轻群众医疗负担。会议强调,各省级政府可设置三年左右过渡期,逐步有序实现改革目标。(4月7日新华社)
毫无疑问,这一政策直抵民心,令人欣慰。医保管的是百姓的“救命钱”,其制度设计的核心就是互助共济。但是,现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在功能上更多还是个人报销,做不到共渡难关,甚至同一个家庭成员之间也不能共享,因此“遇事兜不住,无事就沉睡”,改革就是要回归医保互助共济的本意,实现个人账户新旧使命的转换。
此次会议从四个维度聚焦深化医改,增强职工基本医保互助共济保障功能。其中拓宽个人账户使用范围,允许家庭成员共济,可用于支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以及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发生的由个人负担费用,探索用于家属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等个人缴费,将更多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减轻患者负担,而且惠及人群将更广,发挥的作用也更大,未来还可延伸到更多与医保相关的领域,从而让医保回归本意。
当前,我国基本医保制度主要以住院等“大病”保障为目标,各地建立的门诊保障也集中在重、大、特、慢病等按病种付费领域,按人头付费的普通门诊保障远远不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人均积累额只有2300元左右,但当年职工医保人均住院费用已超过1.1万元。另一方面,我国职工医保的住院率从2012年的13.5%快速上升到2018年的18.3%。这说明我国医保个人账户的积累保障功能有限,很难缓解生病时或老年后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且未能发挥应有的约束功能,参保人在就医时倾向于住院“挂床”,造成医疗资源和医保基金的大量浪费。因此,健全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拓宽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大有必要。
事实上,在此之前,国内已有多地对此进行了尝试或探索,从其实践效果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也是推动人们就医行为改变、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之一,从长远看有利于激励基层提升慢病和健康管理水平,更好保障人民健康。这回作为一种“顶层设计”,只要落地落实,必将带来新的、更多的红利。
推动医保个人账户的合理、高效和精准使用,还需要在管理思路上具有更宽的视野,采取更灵活的措施。同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新挑战,职工医保制度还应当从重点保大病、保住院向保小病、保门诊延伸,最终实现既保大也保小,住院和门诊保障相均衡等,从而充分发挥医保作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