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重整行装再出发
——对皖南花鼓戏发展现状的一点思考
  □广德王邦荣
  安徽省有五大剧种:徽剧、庐剧、黄梅戏、泗州戏与皖南花鼓戏。其中,皖南花鼓戏距今已逾百年,她既承接了中原地区的戏曲传统,又在江南水乡生发出新的特色,是当前全国戏曲百花园中民间小戏门类里的重要一支。
  我省江南地区近苏近浙,地缘上的紧密关系为不同剧种间的互相影响带来了便利,戏剧工作者在不断交流中取长补短。随着这一过程的深入发展,皖南花鼓戏逐渐纳入了很多越剧、锡剧的元素,在演员唱腔、乐队伴奏、服装道具与舞美灯光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因此,杂糅众家之长的皖南花鼓戏在苏浙沪皖地区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样,以豫剧为代表的河南省地方戏对皖南花鼓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皖南花鼓戏四大主腔之一的“北纽子”,就借鉴了河南地方戏高亢有力的行腔方式,以《拦马》《站花墙》为例,这种奔放强悍的唱腔,有利于刻画坚强的人物形象,尤其是男性角色。“北纽子”有各种板式——散板、正板、送板、数板、快板等,这些板腔的变化大大丰富了皖南花鼓戏的演唱形式,使其在声腔构造上更为成熟,舞台人物塑造能力亦胜一筹。
  皖南花鼓戏在民间长演不衰,近百年里其乐声常响于皖江南北的城市与村落之间。戏班是表演的主要队伍,除此以外,百姓们也喜爱玩票,自己上台进行一小段演出,地间田头或自娱自乐哼唱,或三五成群对唱。从这一点,也可看出皖南花鼓戏有着深厚的民间积累。新中国成立后,各县市相继成立了专业剧团,这大大提高了皖南花鼓戏从业者们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继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并在芜湖市工人俱乐部欣赏皖南花鼓戏《八十大寿》,接见部分演职人员。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理万机的毛主席拨冗观看一个地方剧种的演出,这在中国戏曲界是一段佳话,也是对广大戏曲工作者的鼓舞。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皖南花鼓戏《春嫂》入选进京,在工人俱乐部为代表们演出,受到了领导和代表们的喜爱,这也是皖南花鼓戏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幕。2008年6月,皖南花鼓戏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戏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近些年,地方戏曲逐渐式微,鲜见于大型舞台,尤其是一些传统剧目,如皖南花鼓戏的《大清官》《打瓜园》《小尼姑下山》等等,演出频次逐渐减少。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引领下一代去了解和喜爱自己国家的传统艺术,对中国戏曲毫无认同与亲近感,我们将情何以堪?
  可喜的是,在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主张的引领下,皖南地区掀起了一场振兴花鼓戏的热潮。宣城、宁国、广德、郎溪等县市都成立了皖南花鼓戏振兴研究机构,广德市教体局还把皖南花鼓戏的所有唱腔印刷成册——《梨园拾贝》,发放到全市各中小学校作为音乐教材,由音乐教师教唱。宣、宁、广、郎等县市每年还定期组织送戏进校园活动,其中大部分剧目都是皖南花鼓戏。希望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让学生们对传统戏曲产生兴趣,成为新一代的观众,甚至是新一代的戏曲传承者。
  令人心痛又难以否认的是,许多老人已经作古,在世的也多半到了耄耋之年,那些宝贵的资料和记忆极有可能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永远湮没。楼塌路毁尚有补救之法,仰赖口传心授的传统艺术一旦失传,就可能永远没有挽回的机会。各县市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关机构,但相互间很少有交流探讨的机会,无法共享经验和资源,集体智慧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幸好还有一大批热爱皖南花鼓戏的人,仍活跃在皖南花鼓戏的阵营里,他们还在不断进行挖掘、整理、创作、演出,在这一过程里,以身作则地影响和培养下一代。例如,宣城市的杨玉萍同志,她自费建立了皖南花鼓戏博物馆,成立了皖南花鼓戏有限公司,为皖南花鼓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如果能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领导和组织各县市的研究机构,把人才集中起来,定期在一起研讨,对皖南花鼓戏进行系统、全面的挖掘、整理、创作。与此同时,再成立若干专业皖南花鼓戏剧团,规律演出新旧剧目,做到文本上的整理创新与舞台上的专业表演相互成就,那或许才真的可以把皖南花鼓戏真正传承并发扬光大。“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家万师。”传统戏曲擅于一方氍毹上演出人间百态,其曲唱之变化动人,形表之精妙恰当,魅力无穷。新时代,皖南花鼓戏这个宝贵的剧种如何传承、如何创新、如何薪火相传,是我们戏曲人需要思考和有所作为的。
  皖南花鼓戏,我坚信,你可以重整行装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