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通过努力,我省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
据了解,我省贫困群众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整体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群众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和务工就业,家庭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稳步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底的6787.5元,增至目前的13485元,增长近1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底的2132元,增至目前的11658.53元,增长4.47倍,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我省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全面改善。据介绍,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村村通动力电,贫困村全部通宽带,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基本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提前3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另外,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长期困扰贫困地区群众的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通过产业就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消费扶贫和生态扶贫等,我省贫苦地区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31个贫困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从2013年的4417.4亿元、368.8亿元、3077.4亿元、1720.7亿元,增至2019年的7797.7亿元、805.9亿元、7626.5亿元、3627.7亿元,增幅分别为76.5%、118.5%、147.8%、110.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十四五”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省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全面高质量完成,下一步仍将继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强“双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继续迈进。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